白秀广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校为了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出“西农声音”,贡献“西农智慧”,在烈日如火的6月份启动了西北乡村振兴调查项目。经过问卷修改、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后,于7月底开始了对西北7个省区,占国土面积50%的乡村进行了调研。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西农学子热情似火,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于8月中旬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充分体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西农精神,完美诠释了西农“诚朴勇毅”的校训。
我参与了孙楠处长带队的青海组的调研,调研组共投入27名学生,12天时间获取青海省有效调查样本2384份,占青海省总村数的51.27%,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当然,调研过程并不都顺利,调研途中遇到了很多阻碍,但都被我们一一克服和解决了。整个调研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教训,对我们及同学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首先,这次调研打响了西农的牌子。在与当地政府机关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加大了对西农的宣传,大家对西农在“三农”上的优势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前瞻性均给予高度认同,表示愿意加大与西农的合作。同时,也加强了西农校友会的凝聚力,为以后更多“西农声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次调研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顺利踏上社会奠定了基础。调研过程中,很多队伍都遭遇过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质疑,对调研活动不配合,这极大地增加了调研难度。这也考察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将乡村调研的故事讲好成了最大的考验。在调研中,各个调研组群策群力,方式方法灵活,不拘一格,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有的同学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指出乡村振兴的意义及对本乡镇本部门的帮助等,引起重视;有的同学通过聊天引起对相关问题的共鸣,从而获得帮助;也有些同学曲线救国,从别的部门入手获取帮助,最终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西农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调研中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诠释了“诚朴勇毅”校训。很多调研的乡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调研难度大,只能靠搭顺风车、农用三轮车等解决交通问题。还有的队伍调研期内连天阴雨,天气恶劣,出行困难,甚至有同学在陕南步行20多公里完成调研任务。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很好地传承了西农精神。(www.daowen.com)
第三,这次调研也极大地帮助了同学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为西农学子更好扎根“三农”、热爱“三农”、服务“三农”埋下了种子。通过深入乡村最底层,可以真切感受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及急迫性,加强了同学们知农、爱农的情怀,更好地激励了同学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渴望,将为乡村振兴贡献西农的力量和智慧。
我还想谈一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个人建议。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青海省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企业集团出资运营,其代表如湟中县的卡阳村;第二种是由政府扶贫等形式出资,村民自己运营,其代表如湟中县的包勒村。从调研结果来看,企业集团出资运营的景点如卡阳村的基础建设和运营情况较好,但成本也相对较高,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且村民受益不大。而由政府出资,村民参与建设, 自行组织管理和运营,在景点建设好之前,村民就已经开始受益,且景点是因地制宜,规模不用太大,突出特色即可。如包勒村充分利用自己的青山绿水资源,结合稻草人文化,村民利用剩余劳动力自己运营,收入归村集体,年底分红,村民直接受益,发展出一种适合自身的休闲旅游模式。这种模式成本低, 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可持续性前景好,值得推广。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对于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几点建议。一是做大做强产业,完善产业链。 目前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基础较弱,产业链太短,基本处于生产阶段,而后续的增值链条太短甚至没有,因此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应同步完善和发展下游产业链,提升增值空间,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二是转变思想,加大休闲农牧业建设。应充分利用青海的青山绿水资源、草场资源、牛羊产业等,加大夏天避暑胜地的宣传,加大农牧交错区特别是草原区的休闲度假体验,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三是加大基础建设投资。交通是旅游资源的第一要务,要发展旅游,就要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完善青海的交通旅游网络。
虽然此次调研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但调研展现出的西农精神和西农担当,将深深影响我们。也希望能继续传承西农精神,主动承担时代责任,为国家复兴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