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稳步增长

上海: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稳步增长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看,坚实的经济、产业、贸易等基础为上海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和占本市对外贸易比重三项指标居全国首位。上海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邮轮母港。2017年上海市技术进出口总金额1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技术出口金额6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技术进口金额47.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9%。

上海: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稳步增长

(一)创新基础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的进程中,国际服务贸易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创新变革的重要着力点和实施途径。总体来看,坚实的经济、产业、贸易等基础为上海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高质量发展态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成为我国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反映出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愈发巩固,更加有利于优势资源的集聚。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7.5%。随着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上海已经构建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金融业、信息产业等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7.7%和10.9%;电子商务交易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7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以上,跃居世界城市首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40%;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球第五个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的城市。[1]

就服务贸易而言,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创新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2014年的1 753.9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1 954.7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也由2014年的27.3%提高到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和占本市对外贸易比重三项指标居全国首位。

就服务贸易结构看,服务贸易从依赖传统服务领域逐步向新业态、新领域转变。其中,运输、旅游传统服务出口占比从2014年的30.1%下降至2017年的24.4%;新兴服务领域进出口贸易比重上升至30.3%;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等成为新增长点。

2017年上海市实现文化产品进出口335.9亿元,同比增长5.6%;文化服务进出口41.5亿元,同比增长4.0%,涌现出一大批图书版权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文化艺术等文化贸易重点企业。同时以邮轮为代表的新兴旅游服务贸易蓬勃发展。上海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邮轮母港。2017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 000余艘次,成功引进各类油轮企业20余家。邮轮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40%。此外,中医药服务贸易海外网络不断拓展。在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上海市相继设立了“海上中医”德国分中心、迪拜分中心,意大利、日本和瑞士分中心也在积极筹备中。

就服务外包而言,上海市全面下放技术贸易与软件外包合同备案管理权限至各区,充分释放上述领域的发展潜能。2017年上海市技术进出口总金额1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技术出口金额6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技术进口金额47.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9%。2017年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70.2亿美元,同比增长4.4%。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集中了全市近80%的业务金额。上海市服务外包区域集聚联动效应凸显。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占服务外包的比重从三年前的39.9%上升到46%。[2]

(二)创新优势

上海服务贸易不仅拥有雄厚的创新基础,而且具备区位、制度、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多重优势,形成优势叠加、创新驱动的良好局面。上海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处于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地位,具有广阔的腹地经济,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同时还肩负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重任,应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就制度创新而言,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例,其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成为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领跑者。2017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减少到95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服务业扩大开放已经有累计2 404个项目落地;“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复制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

就科技创新而言,201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绩。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创新软服务。统计显示,2017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93项,年末累计超过1.1万项。人才方面,随着两批22条海外人才出入境试点政策出台,加快吸引、聚集、留住人才,引进海外人才超过11万人。2017年新当选两院院士13人,占全国10.2%。企业方面,年内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 247家;全市科技小巨人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 798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74家。

(三)创新突破(www.daowen.com)

自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等地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来,上海积极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方面的创新。

一是率先探索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通过编制出台促进指导目录、认定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有序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二是率先探索多渠道的海外市场开拓模式。在印度、比利时、阿联酋、希腊等国举办了涉及软件贸易、文化贸易、中医药和技术贸易等在内的论坛、展览和媒体发布会,持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

三是率先探索精准化的服务贸易扶持政策。围绕服务质量、营销渠道和市场环境三个关键环节,创新地对企业新进员工、中高级人才培训、海外渠道拓展、外文网站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进行支持。[3]

商务部总结的试点经验26条中,上海贡献了中医药服务、邮轮旅游、贸易便利化以及监管模式创新等11条。同时,继续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需要各部门加强产业和贸易的联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领域的特点,完善跨部门协同的管理体制,构建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开放体系,实施服务贸易主体和品牌培育计划,打造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海外促进联盟,推动“数字+”服务新模式发展,探索高效透明的便利化体系,创新引导基金等政策举措,打造有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4]

建立和完善本市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由国际收支统计和外国附属机构统计构成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提高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建立服务贸易统计联系机制,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在部分领域开展统计试点;探索建立对各区县服务贸易的综合统计;定期发布《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四)创新成果

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成绩斐然。目前上海市规模以上服务贸易企业近2 200家,在国际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领域分别认定或培育重点企业近300家,先后有295家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共有27家企业和10个项目被评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树立起一批行业发展的榜样。

上海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扩大。2017年,全市深入探索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举措,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20家外资法人银行和80家分行,并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走出去”规模。上海已有10家获得跨境资质的支付机构,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2017年跨境业务规模预计突破20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将服务外包和技术贸易等备案功能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体系,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般特殊物品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为3~5个工作日;生物医药高风险特殊物品评估时限从平均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入境特殊物品通关时限缩短至3.5个工作日;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施保税监管试点工作,通关时间节省约三分之二;邮轮旅游服务贸易方面,设立国际邮轮港专用性保税仓库,将通关时间由一周缩短为2天。

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7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累计入驻企业500家,比上年增加80家。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在英国伦敦设立首个海外办事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近7万平方米的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此外,上海在技术贸易、服务外包、中医药服务等领域也设立了若干公共服务平台。[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