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大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提高补助资金标准,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攻克了最后的贫困堡垒,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没有拖全国的后腿。
(一)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达标。截至2020年6月底,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建设任务全面完成,8个深度贫困县共完成投资4.14亿元,巩固提升工程217处,改造冬季冻管627公里。同时,组建75个工作指导组,深入75个贫困县“一对一”核查指导。设立2部24小时省级投诉电话和“甘肃农村饮水”微信公众号问题反映“直通车”;将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乡、村5级农村饮水监督服务电话向全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计量收费、投诉处理、应急抢修等“三项机制”。特别是为8个深度贫困县新增村级公益性岗位水管员3100名,进一步强化末端管护,供水质量大幅提升。
(二)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全省自2009年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来,累计支持174.9万户农村群众完成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其中,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7.36万户,至2019年底,实现了全省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2020年6月份,全省再次对2013年以来的136.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进行了逐户现场核验,包括当年摘帽退出的8个深度贫困县的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均得到保障,其中有44.3万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保障了住房安全。同时,省上坚持因地制宜,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经过专项验收,2020年摘帽退出的8个深度贫困县11.0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共建设(购置)安置住房2.4万套。安置住房全部进行质量验收或安全鉴定,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达到易地扶贫搬迁退出验收标准。随着8个深度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脱贫,“十三五”期间全省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731个、安置住房11.4万套,搬迁群众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基本落实到位,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2019年底全通客车。甘肃紧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投入230亿元实施建制村硬化路工程4.7万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09万公里,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2020年,省上又聚焦8个深度贫困县和偏远山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地区,查遗补漏,处治“畅返不畅”路段433公里,修复灾毁路段2852公里,完成窄路基路面加宽、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2291公里,完成县乡道安防工程9544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58座。在75个贫困县先后实施3批村组道路建设,建成道路1.5万公里,解决了8586个村组通硬化路的问题。
(四)健康扶贫实现“三个一”“三合格”“三条线”。为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甘肃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作为医保扶贫的首要任务,全力推动健康扶贫医疗部分脱贫标准实现医疗机构“三个一”、医务人员“三合格”和服务能力“三条线”标准,做到了应保尽保。“三个一”是指行政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县有公立医院。“三合格”是指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卫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执业助理医师、县级医院所设临床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执业医师。“三条线”是指8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60平方米以上卫生室;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内(或外、急、全)科、中医(或民族医)科、医技(或药房、检验、放射、B超等)科、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10万人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达到甘肃省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截至2020年9月,全省57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参尽参,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部资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大病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一系列有力有效的举措,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看病报销”服务。
(五)兜底保障实现“应兜尽兜”。甘肃创新完善了单人户施保、低保渐退、扣减就业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0大类408.7万人实行监测预警。通过一系列举措,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更加精准,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40.8万人,特困供养人员9.06万人,其中8个县有农村低保对象29.0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7万人。近5年,共筹集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4.5亿元,连续14年提高保障标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428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按照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7200元、8400元、9600元。近五年累计对467.8万人次实施了救助,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2.39亿元。(www.daowen.com)
(六)产业扶贫体系全面构建。甘肃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及“五小”产业,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2020年,面对疫情灾情影响,全省在持续稳定已脱贫贫困户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各地管好用好到户生产奖补资金,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补种补栏补规模。8个深度贫困县共安排生产奖补资金近3.8亿元,重点对需要补种补栏补规模的7.4万户贫困户进行了奖补,扶持这些贫困户累计补种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23.8万亩,补栏牛羊猪等11.2万头(只);落实奖补资金9125万元,扶持有意愿有能力的6.11万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8个县累计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84家、累计达到216家,辐射带动贫困户3.4万户;成立合作社6348个,建成规范化产业基地1688个,带动12.4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开展“甘味”品牌专题推介、品牌发布会、“品甘味·游甘肃”2020长三角消费扶贫文旅周活动等一系列推介活动,重点对8个深度贫困县的牛羊、中药材、果品等农产品进行了推介。8个县还实施农业保险品种39个,实现签单保费1.91亿元,承保农户34.76万户,其中贫困户24.1万户,至2020年底,各承保机构已支付赔款1.7亿元,其中支付贫困户赔款1.3亿元,受益农户14.67万户次。积极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共在8个深度贫困县新建75个冷链物流设施,有效提升了鲜活农产品均衡上市和错峰销售能力。
(七)就业扶贫成效显著。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完成年计划500万人的105.2%;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完成年计划1180亿元的95.8%。全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占到71%、贫困人口占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8个深度贫困县共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9.2万人,比2019年增加5.1万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培训贫困劳动力37.17万人,其中,8个深度贫困县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6.3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4.57万人的139.8%。2018年至2020年,全省在8个深度贫困县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87万个,特别是2020年省上在分解指标时重点向8个未摘帽县予以倾斜。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出台“政策包”,对有组织输转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奖补,与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市区建立了劳务协作机制,向东稳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输转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区的输转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收入。
(八)“有学上、上好学”目标基本实现。甘肃以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扎实推进冲刺清零行动。至2020年底,全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累计劝返复学25688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学上、上好学”目标基本实现。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超过1000元。近3年通过特岗、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等项目补充乡村教师2.3万名,国培省培、教师能力提升等项目培训乡村教师42万人次,安排8所师范类院校对口17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互联网+支教”。多渠道筹措资金21.28亿元,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63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1396所。投入资金12.8亿元实施“温暖工程”“周转宿舍”等省列民生实事项目。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多人次。在着力抓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同时,着眼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建立起“教育有保障、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脱贫体系,推动贫困人口由“因学致贫”向“以学脱贫”转变。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政府宣布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最后8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困扰陇原大地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