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金融扶贫、资金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了力度空前、作用显著的综合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各县区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改进和完善各类优惠贷款贴息办法,统一贴息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小额信贷支持,银行对农户免抵押、免担保。发挥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贫困家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损失给予补偿。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投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措施办法,对确无经营能力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由县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签订四方协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负赢不负亏,分红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入股资金的8%,并提供技术培训、安排就业,提高稳定脱贫能力。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在贫困村试点推广,对贫困户保险保费予以补助。如,武威市古浪县坚持政银合力,探索形成了“政府定产+金融输血+农户造血”的金融产业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导向,创新信贷品种,开发推广适合贫困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余项,积极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古浪县农行、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积极跟进,为养殖小区累计发放“双业”等贷款近1000万元,为小区内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500多万元,发放农户联保等商业贷款400多万元,支持农户建成养殖暖棚1200多亩,同步建成青贮池1000立方米。如,陇南市礼县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破解资金瓶颈、放大杠杆效应的重要举措,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持续加大投放力度,强化后续管理服务,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农业保险、防返贫保险等金融扶贫工程,有效破解了群众贷款难问题,构筑了防范返贫的安全体系,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把农业保险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安全屏障,按照“成本垫底、收益托底、六大产业全覆盖”原则,2018年以来县财政配套资金1428.64万元,为贫困户办理了玉米、马铃薯、冬小麦、中药材(党参、当归、黄芪)、大黄、高原夏菜、设施蔬菜收入(含棚体损失)、牦牛、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肉牛、肉羊、鸡、中蜂等15种农业保险,办理种植业保险44.28万亩,养殖业保险14.34万头(只、箱),累计落实保险理赔1484.23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农业保险全覆盖、扶贫产业全覆盖,全面构建了产业扶贫风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了保险杠杆作用,有效防范了种养过程中的因灾因病风险,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吃下了“定心丸”,织密了稳定增收的“安全网”。
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各县区认真落实《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级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修复与治理、财政专项扶贫等方面的涉农资金(含基本建设基金),以及政府间帮扶资金进行归集整合,由县级政府在省级相关部门指导下,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整村推进和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统筹安排、捆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如,金昌市永昌县将“三变”改革同脱贫任务相结合,紧盯短板弱项,全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资金投入新格局。仅2019年就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138.9万元,其中,到人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22.2万元,对73户、242人需巩固提高的已脱贫户,通过发放种羊发展养殖业和入股、配股到龙头企业进行入股分红方式脱贫致富;农村集体产业项目115万元,改造养殖暖棚15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496万元,向新城子镇的刘克庄村、南湾村、塔儿湾村等34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每村投入资金44万元,因村制宜,采取农村“三变”改革模式,通过折股量化等形式,投入到综合实力强、带贫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红比例不低于入股资金的8%;安排脱贫攻坚饮水项目1405.7万元,进一步巩固提升贫困村的安全饮水,解决农户吃水难问题。如,临夏州和政县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扎实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2019年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3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www.daowen.com)
三是强化科技、文化、人才支撑。各县区按照《精准扶贫干部人才支持计划》,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对贫困地区具有竞争潜力的特色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升级攻关研究与示范,强化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科技特派员、培育2至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贫困县建成了2至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实施《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整合文化资源,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着力打造文化富民产业品牌,实现了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乡村舞台)全覆盖,推动贫困地区县乡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和一线岗位流动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贫困地区育才、引才、用才、流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对表现优秀的人员在职称评聘等方面按有关规定给予倾斜。如,白银市会宁县围绕“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突出事业招才、岗位聘才、产业聚才,积极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挂兼职担任顾问和其他柔性方式,引导各类人才向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绿色产业“三大优势支撑”产业聚集。通过多方努力,先后建立朱蓓薇院士、任继周院士、徐滨士院士3家院士工作站和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分中心,仅2020年就引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人才、文化旅游人才等各类人才3151人。同时,先后出台《会宁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会宁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职称评审、绩效考评、岗位聘用、年度考核为核心制度的多层次、重实绩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各县区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成功铸就脱贫攻坚的胜利之路,终于撕下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