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农业产业体系 突显农民增收

打造农业产业体系 突显农民增收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落实落细产业扶贫、劳务输转、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打造农业产业体系 突显农民增收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落实落细产业扶贫、劳务输转、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各县区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紧盯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重点扶持发展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促进林果、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培育提升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菜、小杂粮、油用牡丹、甜高粱等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扶贫产业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油气等资源,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探索水电利益共享机制,将从发电中提取的资金优先用于库区后续发展。如,定西市安定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大力扶持发展薯、草、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行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先后投入资金6.24亿元,投放马铃薯和饲草良种2.73万吨,引进基础母畜12.6万头只,建成蔬菜育苗棚2653座,扶持发展“五小”产业127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033个、马铃薯产业村156个、草产业村66个、牛产业村18个、羊产业村109个、蔬菜产业村5个,形成了100万亩马铃薯、100万亩饲草、20万亩蔬菜、80万头只牛羊的产业发展格局,马铃薯、草畜和蔬菜产业已成为安定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贫困群众从三大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人均纯收入的35%以上。如,陇南市宕昌县探索构建宕昌模式,培育带动强利长远的产业实体。下功夫破解县内龙头企业少、合作社“小散弱”、大市场难对接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扶贫模式。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头峰”的思路,拉开架势构建中药材、食用菌养蜂养鸡等“四大产业”体系,建成11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引领全县40万亩中药材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14个乡镇发展食用菌大棚800多座;精心酿造“宕昌百花蜜”,让7900多户贫困户鼓起了“钱袋子”;在全省率先建成德青源金鸡扶贫项目,直接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参与分红。

二是引导输出劳务脱贫。各县区紧盯《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陇原妹”“陇原月嫂”“陇原巧手”和兰州牛肉拉面等劳务品牌,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3个月左右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对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对在城镇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输入地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帮扶责任,并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如,兰州市皋兰县充分调动劳务中介的积极性,结合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定期不定期与劳务中介机构沟通协调,筛选与贫困劳动力需求相符相近的就业岗位,畅通用工务工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皋兰县始终坚持“就业服务不停歇”、工作“不松劲”、服务“不断线”、效果“不打折”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组织有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录制职业技能理论教学、政策法规、务工指南、疫情防护等视频资料,让群众通过网络学习掌握就业技能,仅2020年全年实就现劳务输转25万人,创劳务收入65亿元。如,平凉市静宁县把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引导县内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积极开展劳务供需接洽、劳务用工对接,返岗包车组织等服务,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劳务组织输转中群众和政府部门的无缝对接。2020年,共输转务工人员4万余人,其中组织包车12批,58车次,1396人。主要输往西安比亚迪胜利油田、江苏阅源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www.daowen.com)

三是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各县区按照《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抓住国家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政策机遇,落实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政策,探索PPP、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加强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支持本地结算的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推广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地域特性、市场容量的电商品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上网销售。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范围。如,陇南市康县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农业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形成了电商产品卖到全国、卖到境外的“大循环”和自产自销的“小循环”互补发展格局,让农特产品通过同城配送,走上陇南人自己的餐桌,开启了“种植户+平台端+配送端+消费端”电商同城配送消费扶贫新路径。如,武威市天祝县积极与国家交通银行总行汇报沟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围绕农特产品销售,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组建成立了县属国有企业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及农畜产品购销扶贫工作,解决了农产品低价卖难问题,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各级交行机构采购农畜产品累计5.49万公斤、玛岈冰川矿泉水34600箱,销售额达595.15万元。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扶贫行动,帮助天祝县16家合作社及县域农牧企业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解决了农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四是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各县区切实履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职责,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融合推进,精心组织实施生态扶贫重点项目,完善落实《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恢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子。退耕还林还草、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治、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补偿、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县大力发展兼顾脱贫与生态效益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扩大贫困县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将贫困县高深山区易地搬迁后退出的坡耕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全部纳入国家和省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优先支持移民搬迁迁出区宅基地复垦,复垦后的土地作为生态建设用地。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草管员、湿地管理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开展贫困县国土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和梯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如,甘南州卓尼县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做美绿水青山,做大生态旅游,筹集资金对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庄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旅游样板村,建成各种类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旅游样板村157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