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道路,像是纽带,连接着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心;盏盏路灯,像是卫兵,守护着百姓的夜晚,带来温暖和光明。江口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给妙石村的刘水平家注入了新的温暖,也温暖了全县的贫困老百姓。
“共产党好!扶贫政策好!让我们过上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张家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和其他老人说着暖心的话。安置点高耸的大楼,整洁的花圃草地,怡然自得的老人和孩子,跳着广场舞的女人,这一切,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脱贫攻坚,何来如此舒适的环境?又何来如此安逸的生活?难怪群众的满意度能够达到99.05%,这一切都是用心血换来的。
江口县精准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扶贫难题,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四定法”,破解了“怎么搬”“搬出来怎么办”两大问题,实现了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
江口县在破解搬迁户的生活保障难题上,以就业岗位来确定搬迁人数。以保障搬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采取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组织人员对全县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全面摸清就业岗位底数,精准识别出技术类、管理类、一般类、公益类等现有就业岗位类型及数量,针对因病、因灾、因学和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动力“三因四缺”致贫搬迁对象,精准开发合适就业的岗位,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按每户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标准,综合区域、产业类型、岗位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人数。以2016年坝盘镇为例,对搬迁点周边的蔬菜、茶叶种植基地和农业发展合作社等进行实地调研后统计,综合协调合作社、产业园、公益性岗位、建筑队等就业岗位158个。据此,搬迁点计划搬迁户最大基数为150户,切实保障“一户一就业”,有效破解了群众搬迁后生活保障难的问题。
坝盘镇定岗定人帮助协调搬迁户在蔬菜基地务工
绘制“一户一岗”信息表,结合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将各类岗位详细信息公布在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站,按季度更新相关内容,让搬迁群众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变。同时,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仅2016年,江口县就新建集中安置点7个,提供安置点产业、技术等就业岗位2000余个,搬迁安置1259户4515人,签订产业发展协议12份和用工合同1000余份,确保了“一户一岗”。
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破解“穷窝”难挪问题。坚持群众自愿、思想引导、绝不强迫的原则,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通过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的疑惑和困难,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整理出故土难离、缺乏保障、生活习惯等六大类共60多条意见。
周屯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居住环境
针对搬迁贫困户没钱搬、没钱装的难题,为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江口县按照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落实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5人计算,贫困户可获19.5万元补助资金,实现了入住零支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县乡规划、交通、产业、地理等因素,选定几个搬迁点,集中安置在产业园区、城镇及旅游规划区周边,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辐射带动贫困户致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按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级政府复核再公示、县初审、市审批、省抽查确认等7个程序步骤确定搬迁地点。并将审核确认的搬迁地点通过电视新闻、门户网站、微视江口、手机报等媒体进行公布,群众可以自主选择搬迁至集镇或县城,打破搬迁的区域性限制。截至目前,根据群众意愿、产业布局、交通区位等因素,实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全覆盖,群众入住满意度达100%,有效破解了“穷窝”难挪问题。
2017年,太平镇举办易地移民搬迁抽签仪式,贫困户通过抽签选定自己的安置房
根据搬迁户家庭情况,规划安置房户型的大小和数量,切实做到住房有效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相统一。
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结合实际,吃透政策,以户籍人口多少决定户型面积大小,进行精准分配。家庭人口3人以下的规划住房面积80平方米;家庭人口4—5人的规划住房面积100平方米;家庭人口5人以上的规划住房面积120平方米。如双江街道在窍湾易地扶贫搬迁点住房面积规划过程中分类统计、综合兼顾、分类规划,严格按照人口数计划面积建设多种户型。截至目前,共建560套安置住房,住房面积51400平方米,入住560户,既解决了“人多房挤”“房多浪费”的问题,又契合了国家住房政策要求。
平寨村贫困户陈代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分到11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
搬迁到周屯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到红心猕猴桃发展产业,喜获丰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针对不同搬迁户的家庭情况,科学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腰包难鼓”问题。针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三缺”搬迁户,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到搬迁点周边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引导搬迁户参与产业发展,制定了每户人均一亩的果蔬种植带动计划。结合政府补助3000元创业资金、贫困户自行贷款30000元以上作为入股或启动资金。针对搬迁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有土地的“三缺一有”家庭,群众以“精扶贷”资金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紫秋葡萄等产业。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原住地土地流转给园区企业及种养大户,每户平均每年可获得1000—20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建立“721”利益联结机制,即收益的70%用于合作社入股群众分红、20%用于公司技术管理及销售保障、10%用于村级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经费。
双江街道窍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针对搬迁户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两有”家庭,统筹协调就业岗位,推荐搬迁户就近择业,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岗前培训,有效解决搬迁户因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或其他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上岗的问题,从而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例如,凯德街道周屯搬迁点针对156户贫困群众,拟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精准统计出156户共有劳动力198人,其中88人就近务工,对有技术的35人协调与城区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对其余家庭妇女、有劳动力的人就近到园区和产业基地打短工,基本保证解决每个家庭1人以上就业安排。
政府也鼓励搬迁户创业促脱贫,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三有”家庭可以依托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风情乡村旅游,推荐搬迁户建起乡村客栈和采摘园、兴办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形式,做活搬迁点第三产业,努力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加大农村淘宝开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搬迁户兴办中小型网店,通过“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户”模式,搭好“城货进村、山货进城”资源双向流动平台,切实盘活农村市场,带动搬迁贫困户实现脱贫。(www.daowen.com)
张家湾是江口实施易地搬迁的一个集中安置点,共有常住居民1669户732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469户6493人,整组搬迁200户835人,分为A、B两个区域,居民住房47栋77个单元,高层电梯房10栋20个单元,多层步梯房37栋57个单元。
2017年江口县针对贫困户家庭人口数量不同的特点,建成了户型大小不一的凯德街道张家湾易地扶贫搬迁点
江口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五个三”经验,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目标,根据本地贫困户分布情况,较好地破解了江口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开拓出了一条江口易地搬迁发展的新路子。
首先,盘活耕地、林地及宅基地等“三地”,实现双赢。为防止已搬迁群众的土地撂荒或闲置,他们依据本地市场行情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对一时难以流转的耕地由县内平台公司以最低每亩100元的价格进行统一打包流转经营。流转出的土地主要发展茶叶、猕猴桃、葡萄、中药材等产业,搬迁农户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有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最终实现双重共赢;然后是盘活林地,对有流转价值的林地,由相关的公司按每亩3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收储,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公益林地经营和发展种养业;再者,盘活宅基地,积极兑现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复垦后每人3000元的过渡补偿,对复垦的宅基地进行分类确权到户后流转,对不能流转的部分进行退耕还林。
其次,统筹就医、就学和就业“三就”,实现入住致富。一是统筹就医:根据实际情况,在移民安置点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医疗办公场地、科室、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摸清社区重病及残疾户家庭,建立社区民情台账,掌握重病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引导社区群众就医去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就医管理系统。二是统筹就学:对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学生就学情况进行了解统计,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就学169人、小学480人、初中152人,已全部入学就读,实现了搬迁户搬迁后子女全部在县城接受教育的目标。三是统筹就业:自搬迁以来,加强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加快转移就业力度,统计搬迁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在外务工人数,在社区组织大型招聘及技能培训活动,受培训人员2425人次,转移就业人员2384人。做到了“人人有就业岗位,月月有收入来源”,实现了“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新修建的江口县第四中学就在张家湾易地扶贫搬迁点旁边,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子女的上学问题
再次,衔接低保、医保及养老保险“三保”,实现同保同报。一是抓好低保衔接:增加低保补助,将搬迁来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转为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属于农村“五保”人员的转为城镇特困人员。二是抓好医保衔接: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对建档立卡搬迁的“十二类”参合群众实行政策内费用全兜底。三是抓好养老保险衔接:搬迁群众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织牢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
然后,建好经营场所、农耕场所及公共服务场所“三所”,做到顾土思源。一是建好经营性场所: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下设门面招租经营、市场监管、不动产经营、服务中心,主导做好和引导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二是建好农耕场所:在安置点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土地,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的方式,开办微田园、小菜园等农耕场所。三是建好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推行网格化管理,设立便民服务窗口。
搬迁至张家湾易地集中安置点的老人们正在休闲活动室下象棋
张家湾易地扶贫搬迁点梵瑞社区将搬迁入住的贫困户组织起来,统一开展家政服务培训
最后,用活集体经营机制、社区管理机制及帮扶机制,实施人区互管。一是用活集体经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搬迁户自愿参与”的模式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耕地、宅基地、林地的经营管理机制,做好搬迁群众迁出地“三地”可利用资源的收储、流转、管理和投资开发利用。二是用活社区管理机制:着眼提升安置点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服务群众和管理的能力,按照“党委+党支部+楼长+群众组织”模式完善服务管理工作。三是用活干部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机制。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标。
搬迁户来到新的地方之后,安居乐业,政府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然而,如何有效帮扶鳏寡、孤独、残疾等弱势群体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做到脱贫精准,江口县以敬老院和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依托,采取集中供养、互助养老方式,实现农村兜底对象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同步小康,有效破解农村兜底对象稳定脱贫难题。
按照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推进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稳步提高民政低保保障标准,将农村“两无”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兜底保障,切实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各乡镇、街道根据各村需集中供养人员的数量,投入资金对合并后闲置的村委会和实施“581”工程后闲置的村级小学进行修缮后,改建为村级互助幸福院,按照就近安置原则,对所在村兜底对象进行集中供养。
闵孝镇平寨村将闲置的学校改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专门集中供养鳏、寡、孤、独者
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充分利用除夕、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所在村联建帮扶单位、乡镇干部、村“两委”深入农村互助幸福院开展集体包饺子、包粽子、吃月饼等系列送温暖活动,在充分发扬“敬老爱老”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让集中供养人员充分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干群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江口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及乡镇、街道卫生院与农村互助幸福院开展结对健康服务帮扶活动,定期到农村互助幸福院开展健康义诊服务,切实保障集中供养人员身体健康。
县中医院到坝盘镇板坡村开展义诊活动,医务人员正为集中供养人员检查身体
目前,江口县已有624人实现了集中供养,通过农村集中供养,既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体的兜底脱贫保障问题,促进其实现了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又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服务资金和人员不足的窘境,提高了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的多赢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