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山金山:绿水青山变质飞跃的扶贫模式

青山金山:绿水青山变质飞跃的扶贫模式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头企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和组织产品加工及销售;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劳动力等工作;贫困农户用扶贫资金贴息入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在黑岩村葡萄基地务工江口县的绿水青山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一步步实现了量的积累,猕猴桃、葡萄、茶叶……一片片青翠欲滴、绿意盎然,将江口的青山装扮得更青,也使江口的青山变成了“金山”,达到了质的飞跃。

青山金山:绿水青山变质飞跃的扶贫模式

为确保农村贫困户有稳定收入,能够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攻坚“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必须要做的就是不断夯实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构建起一个“利益共同体”,让贫困户和农户真正定期分红,稳定增收,确保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

林家屯猕猴桃基地节水灌溉技术

依托梵净山水源充沛、光照充足等独特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优质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江口县积极提供组织、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保障,全力推进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县水务部门为保障猕猴桃产业获得成功,着力打造示范园区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实施水肥一体化,既省肥、省工、省水,又确保猕猴桃产量增收。

2014年,贵州省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江口县,达成协议实施猕猴桃果品加工厂建设,推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基地”模式,贫困群众利用“精扶贷”工程参与入股,企业保障利益红利,发展新型异地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和组织产品加工及销售;村集体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劳动力等工作;贫困农户用扶贫资金贴息入股。3年投产见效后,企业偿还贫困农户股金,按贫困农户分红60%、企业分红30%、村集体分红10%的比例进行分配。

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来自浙江温州的章建军是村华秋实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江口县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带头人,他表示公司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形成以规模种植、深度开发、综合加工、出口创汇为一体的产业链,实现猕猴桃产业化裂变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内涵,积极吸收农户投资合作,促进农户增收;加大“科研开发+产业化生产”的力度,不断完善创新经营模式;以发展“三农经济为主轴,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做大做强企业,建立一个适宜当地农户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带动产业在线升级,解决当地及周边农户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贫困农户靠种植猕猴桃脱贫致富。

村华秋实公司负责人章建军在猕猴桃基地了解猕猴桃生长情况

走进凯德街道凯市村林家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站在基地观光亭上眺望,眼前蜘蛛网似的铁丝架上嫩绿的一片,猕猴桃挂满枝头。

红心猕猴桃挂满枝头

公司已建成农旅一体化高标准猕猴桃种植示范园3000亩,有机生态园804亩,以“公司+农户+基地”为模式已发展2万亩,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为模式带动周屯易地扶贫搬迁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通过申请户均量化1万元扶贫资金共517万元,以合作社入股到县投资公司,再由县投资公司投入到村华秋实公司,覆盖凯德街道411户贫困户1275人,年实现分红40余万元,村华秋实公司付群众务工费达上百万元。

章建军说:“我们当初在这里发展猕猴桃,一方面是看中这里的优质水源,能保证水果的品质。另一方面是开阔的地势,能实现大面积连片发展,进而可以发展农旅经济,让游客一边品果一边赏景,充分体验采摘乐趣,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下一步,我们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当地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进一步扩大猕猴桃产业基地规模,由公司负责统一生产管理,农户按其入股比例分红,建立‘风险保障、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公司还给周边的贫困户提供了劳务用工福利:主要是组织附近民工除草、施肥,每天最少需要10多个农民工务工。周边贫困户除了年底分红之外,他们在猕猴桃基地务工的收入也很可观,实现脱贫完全没有问题。

一片绿色的林家屯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www.daowen.com)

“我今年60多岁了,去年在猕猴桃基地除草、施肥,每天都有60元的收入,几个月就挣了近4000元,还可以照顾孙子读书。”凯德街道凯市村楼里组村民唐兰英算了一笔收入账。如今,村里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一些留守妇女和老人找到了工作,他们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到基地务工。

凯市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们在猕猴桃基地务工

凯市村林家屯的猕猴桃与漫山青翠融为一体,交映出一幅产业兴农富民的生动图景。同属凯德街道的黑岩村,立足地形地势和土壤结构等实际,选择将烤烟和葡萄产业作为村里的主打产业。该村同样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动员群众连续两年稳定种植烤烟800亩,实现年产量25万斤,产值320余万元,带动120多户380多人增收致富。

黑岩村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先后建立“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两个,发展紫秋葡萄产业800亩,其中天堂组400亩葡萄2019年开始挂果,初步经济效益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集体和32户入股群众“双致富”。

黑岩村湾二组精准扶贫户罗友觉得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他喜欢跟人分享收获的喜悦:“村里发展葡萄产业,我就入了三亩地的股,一年下来除了有1200元的土地租金,我平时还到葡萄基地去打点零工。葡萄挂果了,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真是有盼头了。”

黑岩村脱贫摘帽之后,村里又谋划了新一轮产业“红利”,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动员群众发展金秋梨基地200亩、水蜜桃基地50亩、中药材40亩、花椒50亩、香芋冬瓜60亩,村里已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3个以上产业全覆盖。

农村发展产业,把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好配合好,向规模、品牌、市场要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律上看,规模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规模化生产是克服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的根本之策。规模上来了,才能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在黑岩村葡萄基地务工

江口县的绿水青山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一步步实现了量的积累,猕猴桃、葡萄、茶叶……一片片青翠欲滴、绿意盎然,将江口的青山装扮得更青,也使江口的青山变成了“金山”,达到了质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