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色崛起:江口县走向生态美与百姓富

绿色崛起:江口县走向生态美与百姓富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口人非常清楚,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让老百姓真正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江口新篇章,只有紧紧围绕“绿色”做文章。十多年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江口县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从零开始,埋头茶业深耕细作。15家茶叶企业分别与上海金博集团、湖北金利集团、四川黔路集团、御茶春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项目实施后,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种植茶叶的多了起来。

绿色崛起:江口县走向生态美与百姓富

江口人非常清楚,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让老百姓真正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江口新篇章,只有紧紧围绕“绿色”做文章。

产业脱贫是根本。为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江口县发展了生态茶、冷水鱼、猕猴桃三个主导产业和中药材蔬菜两个短平快增收产业。让贫困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业,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先说发展生态茶。

梵净巍峨,云海浩荡。云雾氤氲的土地里生长出的铜仁茶,仿佛得梵净山灵气之浸润,气、味自成一派。十多年前,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铜仁市打造成“茶叶市”,彼时西有印江翠峰,东有石阡苔茶,而居于梵净山核心区的茶叶原生地江口县,却“茶踪难觅”。十多年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江口县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从零开始,埋头茶业深耕细作。十多年砥砺前行,成就了那一山一岭的富民基业,引来今日世界目光的聚焦,“世界抹茶之都”由此扬帆起航。

发展状况如何?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近年来,江口共组织县内23家茶业龙头企业参加北京国际茶博会、中国台湾国际茶博会等茶叶展览会100余次;参加各类名茶评比60余次,先后在国际名茶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1个、“中茶杯”荣获特等奖1个、“国饮杯”荣获特等奖4个、“黔茶杯”荣获特等奖1个,荣获省部级茶博会名茶评比金奖40个。组织企业在北京、贵阳、江苏城市等地开办茶叶专卖店6个,在县城及梵净山景区开设茶叶专卖店5个,在淘宝、京东等开设网络专卖店8个,开设微商1个;茶叶产品已成功进入贵阳凯宾斯基大酒店和贵阳华联超市、铜仁华联超市及重庆市谈天说地、樱花渡等21家茶楼;促成16家企业与贵茶公司全面合作,签订碾茶及其他茶类供销协议。15家茶叶企业分别与上海金博集团、湖北金利集团、四川黔路集团、御茶春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目前,全县规模茶叶企业达52家,建成名优茶加工厂33个(不含碾茶)。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初精制搭配的加工企业集群,茶叶加工能力已突破2万吨。

贵茶集团的碾茶加工厂

贵茶集团的抹茶加工厂

CCTV2《小丫跑两会》专题报道骆象村精准扶贫工作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背后的故事却是生动的。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江口生态茶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时,央视著名主持人和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将目光投向江口,投向骆象村,投向村民肖仕明。

怒溪镇骆象村是在2008年开始发展茶叶种植的,当时还在村子里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当地村民不仅能够通过种植茶叶增加收入,而且可以到加工厂打工。而在此之前,骆象村整个山坡光秃秃的,种植庄稼也是“十年九不收”,一遇暴雨洪水肆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治理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14668.05亩,占总面积的72.7%。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耕地消失,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结构单一,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收入低下,全村4173人有2800余人外出务工,贫困是骆象人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一现实,县水务局认识到只有治理好水土流失才能改变骆象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县水务局加大了力度,争取到项目资金350万元,实施完成了骆象村8.8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实行村民自建,对集中连片的坡耕地重点建设福鼎大白茶园730亩、配套机耕道856.5米、生产便道2971米;坡面水系建路带沟1141.7米、建设蓄水池6口、沉沙池6口、消力池1口;流域内剩余耕地采用保土耕作措施,完成保土耕作2053.2亩;疏幼林地、荒山荒坡采用封育治理措施,恢复封育治理10416.6亩。

骆象村骆家坡院子组通组路旧貌

骆象村省级扶贫茶产业高效园区

尤其治理项目中植物措施一项采取种植茶叶,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路子。项目实施后,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种植茶叶的多了起来。

肖仕明便是在这个时期返乡种植茶叶的。虽然他曾在广东有月薪5000元的工作,但他家却因病致贫。2010年底,肖仕明的妻子被确诊患了子宫癌,之后辗转到县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天津肿瘤医院进行治疗,但是最终没能挽回生命。在妻子还没有患病的时候,肖仕明通过政府的小额扶贫贷款10000元,购买了四头小水牛,原本想着等牛养大卖出赚上一笔,但是为了给妻子治病,他不得不把四头还没有完全养大的水牛变卖交了医疗费,这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妻子去世以后,肖仕明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没办法像别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骆象村茶青交易广场

陷入困境的肖仕明并没有陷入绝望。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肖仕明把家里的几亩土地种上了茶叶,这是当地为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的产业之一。政府投资茶苗、肥料,村民自己出人工种茶就行了。(www.daowen.com)

2014年,茶园进入采摘期,肖仕明卖4次明前茶青为全家带来3000多元收入。茶园全年的收入,除去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还有盈余用来还债。后来,肖仕明的茶园达到亩产收入6000元,一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生活不再那么艰难了。

2016年,在骆象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900多户从事茶业相关产业,2015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水平。

在骆象村的主干道旁,2000多平方米的茶文化广场格外吸引眼球,一个正在向白色杯子里倒茶的红色大茶壶已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茶叶已经成为这个曾经贫困的村落一张傲人的名片

2017年4月1日,央视农业频道《聚焦三农》栏目再次报道江口县茶产业发展建设效益。全县茶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目标,江口县现在正向着茶叶强县迈进。

西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净河村冷水鱼养殖场

江口的“景区带村”模式,也犹如一朵渐渐绽放在武陵山区的花朵。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打响后,江口县依托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按照“建一个景区、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通过抓好景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村寨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路。

“景区带村”模式——寨沙侗寨乡村旅游火爆

具体地说,有三项措施:科学规划建设,让贫困农村美起来;创新发展方式,让乡村旅游强起来;丰富产业形式,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我们重点来看看江口是如何丰富产业形式,让贫困群众富起来的吧!

一是打好“精品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在旅游景区景点周边发展精品民宿、乡村旅馆农家乐,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2014年以来,全县农家乐数量从190家发展到318家,乡村旅游户均年收入从3.2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上。

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靠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的乡村旅游火爆

贵茶集团茶叶生产线深加工出来的梵抹茶成品

二是念好“山字经”。坚持农旅融合,着力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受益者。引进贵茶集团、梵韵缘公司、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把茶叶、紫袍玉、山野菜等土特产加工成适销对路的地标式“旅游商品”,直接帮助贫困群众进园务工拿薪金,出售特产有资金。

三是完善“利益链”。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涉旅企业)参与市场开发、产品包装经营管理,整合农村资源、闲散资金和劳动要素入股到合作社,形成“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截至2017年底,江口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乡村旅游接待475万人次,收入6.76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2.5倍和3.2倍;旅游产业覆盖农村人口7207户25554人,带动人均年增收4380元,实现了脱贫。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重要产业。

闵孝镇平寨村贫困户领到利益链分红资金时笑得合不拢嘴

行走在江口,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岭,一株株苍翠欲滴的树木,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奋斗场面……特别是走进梵净山下的村寨,沿途群山葱翠,繁花盛开飘香,幽谷碧水清透……浓浓的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绿色经济在梵净山下的江口方兴未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