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黑鸭”之类食品品牌的崛起,也与瘾品有关。假如没有辣椒这种易成瘾性物质,其销量恐怕会大打折扣。周黑鸭的品牌理念是“会娱乐,更快乐”。快乐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获得快乐,甘愿舍弃钱财和健康。
可口可乐前总裁唐纳德·基奥说:“我们的目标仅仅是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快乐。”而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广告商则这样说:“广告卖的是幻象,人们喝的不是饮料,而是意境。”
1920—1930年,这一段时间是可口可乐广告的黄金时代。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负责人阿奇·李,从自己4岁的女儿与小伙伴们争抢破旧的玩具泰迪熊这件事上受到启发,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吸引顾客的关键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对它的宣传。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营销手段是“恐吓营销”,比如,展现难看的皱纹使消费者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让消费者购买护肤品。然而,阿奇·李却把可口可乐定位成亲切、友善的产品,希望可口可乐的广告能给人带来快乐、活力。
可口可乐公司后继的广告负责人,如比尔·贝克和约翰·博金后来都在电视广告中采用不同的形式丰富了阿奇·李的营销思想。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口可乐的广告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诉求的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希望、魅力、活力、友谊等。
为了做好可口可乐的广告宣传,1982年,可口可乐历史上最伟大的CEO郭思达用7.5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因为7.5亿美元相当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股票市值的两倍。
这也太不靠谱了,一家饮料公司怎么懂得制作电影呢!其实,郭思达有自己的打算。这并不是说郭思达想借此跻身娱乐圈,他其实是在为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www.daowen.com)
早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可口可乐公司就尝试过在电影中植入可口可乐广告的做法。但郭思达认为,和电影公司合作,要看别人的脸色,不如自己买一家电影公司,这样就可以在电影里面随便植入可口可乐的广告了。
一年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可口可乐公司带来了9000万美元的利润。于是,电影也成了可口可乐重要的宣传阵地。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中,俊男靓女喝的都是可口可乐,英雄人物更是要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强”的代名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当电影中出现消极情节的时候,百事可乐就会出现。而且电影中的坏蛋都要喝百事可乐。
几年之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没有了利用价值。于是,郭思达把它卖给索尼,索尼为了获得控股权付出了48亿美元。
消费者已经被训练得越来越理性了,他们不会因为商家在电视上吹嘘商品的几种功效,就纷纷掏钱。还有一种更极端的情况是,商家越强调功效,消费者越对此嗤之以鼻。
功效有限,娱乐无限。消费者是感性的,如果消费者想到一款产品时,会感到快乐,那么这款产品的营销也就接近成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