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上层的人的穿着,就是时尚的风向标。
《齐桓公好服紫》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的一些布商就把库存的白帛染成紫帛,涨价十倍卖出,依然脱销。
齐桓公对此很苦恼,问管仲怎么办。管仲说:“你只要不再穿紫衣,再公开表示对紫衣的厌倦,就可以了。”
管仲认为,奢侈风尚的第一源头是宫廷。宫廷是财富、权柄、荣誉的最高点,也是社会风尚的发源地和风向标。所以,读懂了宫廷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抓住了奢侈品营销的关键。
现代意义上的奢侈品起源于15世纪末的欧洲宫廷。那时,宫廷中有专门的服饰工匠为王室、贵族成员服务。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爱马仕、卡地亚等,其实都是当年的匠人为王室制造的。
在欧洲,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原有的等级结构难再维系,新兴资产阶级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爵位。这个时候,老贵族要强调他们昔日的荣耀,资产阶级新贵要证明自己配得上刚刚挤进去的那个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则努力成为合格的绅士和淑女。
财富新贵们的目标是被老贵族们接纳和认可,所以他们买到爵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穿戴上向老贵族们看齐。于是,手工制品作坊就成了时尚产业的源头。原来为王室提供服务的工匠制作的服饰,成为非富即贵的标志。
一直到19世纪末,很多奢侈品依然是贵族与名门的专属。爱马仕这个品牌诞生于19世纪,最初是一个家族作坊,是为王室生产鞍具起家的。所谓的奢侈品,都有着或真或假的品牌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附会于皇权。
甚至到1957年,“现代时尚之父”克里斯汀·迪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坚持认为,时尚奢侈品是特权阶层的最后避难所,“应该被小心翼翼地捍卫”。(www.daowen.com)
奢侈品运营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攀龙附凤”,把奢侈品与宫廷或大政治家建立某种情感的关联,进而对大众进行“情感印刻”。
将现代奢侈品营销带入一个新境界的人,乃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外公——乔赛亚·威基伍德。他充分挖掘了奢侈品的商业价值,将奢侈品向大众营销。后世奢侈品产业的营销方法,从未超越此套窠臼。
那时候,中国产的瓷器在英国是一种奢侈品。英国王室的御用瓷器,多是从中国进口的。在英国人看来,只有中国生产的瓷器才算正宗。这就像今天的中国人非要买欧洲品牌的皮具一样,尽管很多皮具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贴上了欧洲的商标而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王室依然保留,贵族阶层依旧存在。但王室不再像以前那么风光,购买力也有所减弱。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购买一些本国出产的瓷器。王室之所以愿意用“国货”,都是冲着便宜去的。
王室的人都是一帮难伺候的主儿,他们眼界高,挑剔。由于王室人数少,因此订单的量也小,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英国的瓷器生产商都不愿接他们的订单。
这时,只有乔赛亚·威基伍德愿意接受这种订单。作为交换条件,王室特许乔赛亚·威基伍德可以大批量生产这种专供王室用的瓷器。并且,王室还特许他把“皇后御用”的落款打在瓷器的底部。王室采购之后剩余的瓷器,乔赛亚·威基伍德才可以向一般大众出售。
这等于王室免费为他做了权威“背书”。乔赛亚·威基伍德制作的这批瓷器,在向王室交完货后,开始以超高价格向公众出售。这个时候,他的瓷器遭到了疯抢。整个欧洲,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新富阶层,都以能拥有一套英国王室御用的瓷器宴客为荣。
有了英国王室的代言,乔赛亚·威基伍德的生意蒸蒸日上。现在,他生产的瓷器,定价比很多中国产的瓷器都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