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家名为Mahalo的问答网站问世了。与以往的问答网站不同的是,Mahalo为了激励用户在网站上多提问和回复,推出了自己独创的金钱奖励系统。
首先,在Mahalo网站上提问的用户需要悬赏才能提问,也就是提供一笔网站内发行的虚拟币作为赏金。接着,其他用户可就问题提交答案,最佳答案提交者将获得这笔赏金,并可将其兑换为现金。
Mahalo在夏威夷方言里是“感谢”的意思。Mahalo网站的创始人认为,这样的奖赏模式,犹如一个经济体系,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并增强网站的黏性。
刚开始,悬赏提问的方式确实奏效,Mahalo的新用户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金钱激励带来的热情无法持久,人们的参与热情慢慢冷却下来。尽管用户能够从这个问答网站中获得金钱,但是这种单纯的经济刺激手段似乎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除非金钱奖赏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但那最终会超出网站的承受能力。
在Mahalo的成长瓶颈期,另一家问答网站看到了机会。2009年,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和亚当·安捷罗成立了一家名为Quora的网站。查理·切沃和亚当·安捷罗都是做社交网站出身的,深谙人的社交天性。
Quora这个词就是由quorum派生而来,quorum有仲裁、法定人数等含义。由此可以看出,从一开始,Quora的创始人就为它设定了社交基因。这也告诉我们,Quora网站对于答案的判定是靠网民投票决定的,而不是靠提问者最终决定。
Quora作为一个社交型问答网站,综合了Twitter的粉丝功能、维基百科的协作编辑、Digg的用户投票等模式,因此能够很快收获成功。有别于Mahalo的是,Quora没有给提交答案者奖励过一分钱。但人们仍对Quora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尽管Mahalo给人们提供了现金奖励。(www.daowen.com)
Mahalo的创始人显然是把“问答”视为一个供需市场,觉得给答主提供金钱奖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毕竟,谁不喜欢钱呢?
但是,从刚需角度来讲,纯粹解惑型的有偿问答并不是一个高频的需求场景,反而是那些免费的,带有互动、讨论意味的问答出现的次数最多。很多时候,问题(话题)本身甚至比后面的解答更有价值。
此外,人不仅是经济动物,还是社会动物。Mahalo的创始人对于人性只猜对了一半。Mahalo的创始人最终发现,人们访问Quora网站并不是为了获取金钱,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叫社交货币的东西。
Mahalo的金钱激励模式触发的只是人们内心中想要获得金钱的欲望。但是这种金钱激励并不足以带动人们持续的积极性,因为收入和付出常常不成正比。Quora触发的是人们内心中一种比较好的体验,如众人点赞、粉丝增加、游戏晋级等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远比那点儿奖金更诱人。
Quora设计者设计的投票系统可以让用户对满意的答案投出赞成票,从而建立起一套稳定的社交反馈机制。比起Mahalo的真实货币,Quora的社交货币更有吸引力。
Quora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对人性有更准确的理解。事实证明,人们对于社交货币的渴望要大于对真实货币的期待。这也是知乎能够成功复制Quora模式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