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交货币的期望与现实

社交货币的期望与现实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比挖掘比特币还让人疯狂的是铸造社交币。科学家发现,被测试者在分享个人信息时的脑电波,与他们获得钱财和食物时的脑电波活动得一样强烈。我们对社交货币的热爱已经失去了控制。人们通过发微信朋友圈、写微博,来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交认同。社交货币,其实是一种社交赏筹,抑或部落赏筹,源自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我们的大脑会获得社交型犒赏。

社交货币的期望与现实

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曾吸引了无数的投机客。然而,比挖掘比特币还让人疯狂的是铸造社交币。

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脑扫描仪放在被测试者的脑部,然后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各自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宠物、萌娃或体育运动

科学家发现,被测试者在分享个人信息时的脑电波,与他们获得钱财和食物时的脑电波活动得一样强烈。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自由表达和披露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奖励。

我们对社交货币的热爱已经失去了控制。我们肆无忌惮地聊着娱乐明星和新闻名人的八卦,甚至还会谈论电视剧中虚构人物的故事。

微信、微博在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时候,也提供了花样翻新的社交货币奖励。人们通过发微信朋友圈、写微博,来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交认同。这种精神奖励带来的快感会让用户念念不忘,并期待更多。

社交货币,其实是一种社交赏筹,抑或部落赏筹,源自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奖赏的筹码,如,转发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变现。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彼此依存。为了让自己被接纳、被认同、受重视、受喜爱,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调试以获得赏筹。(www.daowen.com)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各种内容,是因为我们能够借助它们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关系。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各种内容,主要意图有两个,一是“晒”,二是分享。

“晒”和分享的意思大致一样,都指的是我们通过发布信息,展示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一个人“晒”或分享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他自我意识的理想状态,通常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假如一个人天天吃驴肉火烧,那他其实是不大愿意在朋友圈发吃驴肉火烧的图片的。假如这个人某天吃了一次日本料理,那么他很可能会拍下来“晒”到朋友圈。

“晒”娃、“晒”猫狗、秀恩爱的人的心理是这样的——我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来展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健康快乐的人。由此,我们的大脑会获得社交型犒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