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一方面,精准脱贫只是缓解贫困问题的阶段性成果,绝对性物质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治理贫困是一场持久战。另一方面,农村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精准扶贫中的核心项目的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且现阶段的脱贫标准与基本生存线相近,脱贫质量不高,贫困群体在此背景下的抗逆能力未得到显著改善,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较大,这就对政府在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成果提出了更多要求。
首先,从主体层面来说,人力是最根本的发展因素,脱贫成果的巩固与发展要求脱贫人口具备充分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后扶贫时代,需要着重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为其实现自我发展提供能力空间。其中,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在贫困地区教育、健康领域的基础建设和资源倾斜力度,提高脱贫人口应对风险的抗逆能力、恢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要对脱贫人口进行思想引导,提升其自立自强意识,以人才振兴支撑和优化脱贫成果。
其次,从客体层面来说,要继续坚持“精准化”思路。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瞄准贫困问题根源与本质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拔除穷根。所以,在后扶贫时代,一是要继续监测识别贫困风险因素,跟踪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关注贫困边缘人口的生活安全风险,建立起高密度、高精度的贫困风险监测系统和返贫预警系统。二是要建立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的防贫政策保障和支持体系,增强政策的包容度和弹性,精准把握并回应脱贫人口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www.daowen.com)
最后,从载体层面来说,文化和科技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发展力量。贫困人口的物质脱贫并不意味着文化和技术脱贫,文化和科技基础需要长期性投入和建设,脱贫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土壤,政府应深化“扶志”和“扶智”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和科技惠民工程,巩固脱贫的内生动力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