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针对贫困人口的个体差异进行精准干预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起长效脱贫机制,保障脱贫的可持续性。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时,贫困群体的主观偏好和利益诉求也具有异质性,以往粗放式、大一统式的扶贫方式显然并不能适应贫困现象的新形势,需要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扶贫方式进行回应。为此,精准扶贫以精准为核心,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把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将“精准”贯穿扶贫的全过程,从政策理念到组织体系再到具体实践,每一环节均秉持精准化理念,力争将政策导向和贫困人口诉求的契合度最大化。
根据利益诉求差异,精准扶贫内部可以细分为生存利益导向扶贫、发展利益导向扶贫和整体利益导向扶贫三个支点。
首先,在生存利益诉求方面,精准扶贫方略为所有贫困人口制订了“两不愁三保障”计划,强调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实在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从而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安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利益需求。更进一步地,在贫困群体内部,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特困群体最紧要和最根本的利益诉求是生存安全可以得到持续保障。同时,这类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存在几乎不可逆的客观性障碍,属于最边缘和最弱势的群体,其脱贫难度高,返贫风险大,需要贫困政策的倾斜关怀和包容。因此,针对这些特殊人群,政府专门设定“兜底保障一批”的扶贫工程,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内,将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生存风险危机的功能定位与这两类贫困群体的利益诉求相对接。[1](www.daowen.com)
其次,在发展利益诉求方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陷入物质贫困的根本原因通常是缺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缺少实现就业的能力和机会,所以这类群体的主要利益诉求为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获得实现脱贫致富的条件。精准扶贫策略以“造血”为核心,一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力技术培训、就业指导、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项目,增加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其参与社会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促使其在竞争中谋得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网是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的是贫困人口与外界互动、进行资源对接的可能性,是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而传统的扶贫方式并没有改变贫困群体高封闭、高排斥、单质同一性的紧密型内网结构,贫困群体仅仅作为资源输入的终端,与外界没有连接,一旦帮扶主体撤离,他们便没有自行再次调集资源的关系和资本,以致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影响脱贫的有效性。精准扶贫则以“大扶贫”格局为支撑,加大对贫困群体社会资本的投资力度,协调各方主体成为贫困人口的社会网络节点,织密其社会网络,将贫困人口与各类扶贫市场主体进行利益捆绑,同时将各类资源嵌入贫困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与贫困人口进行对点链接,如政府发出“万企帮万村”、央企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等号召,企业和东部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合作沟通平台,与贫困人口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社会联系,主动为贫困人口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同时,帮扶主体不仅自身加入贫困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还通过发挥行业和区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牵线搭桥,引入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增加贫困人口的社会网络密度,提高外部社会的机会和社会关系的可及性,将社会网络结构扩展为开放、包容、异质多元化的跨越型外网,贫困人口从扩展的社会网络中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和更多的资源,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发展资本,为政策撤离后自身继续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整体利益诉求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是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环境,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贫困地区通常在能源、通讯、交通、水利、自然环境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显著落后,这种滞后性不仅阻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进度,也加剧了当地非贫困人口的致富难度,所以贫困地区的整体利益诉求一般表现为地区整体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为此,精准扶贫的重点发力点之一就是将民生领域的饮水、用电、道路、灌渠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构建起长效脱贫环境,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区域整体利益水平。具体来说,在经济性基础设施方面,村容村貌的改善是长期可持续的益贫工程,一是为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提供了稳定保障,二是打好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吸引外部产业的投资入驻,三是振兴了乡村环境,吸引劳动力回流就业,为贫困乡村的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在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精准扶贫以积极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宗旨,首先大力普及社会福利事业,打造乡村市场和公共空间,丰富了村民的公共活动和公共生活,加强了村集体内部的联结性,以及与村落周边关系网络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精准扶贫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为理念,强力推进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和教育建设,提高了当地的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全体居民在教育和健康领域的可获得性,满足了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利益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