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与国家方略的精细化过程耦合优化

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与国家方略的精细化过程耦合优化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各级力量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精准扶贫任务和目标,将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细化和落地,实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与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耦合。解决好扶持谁这一问题后,面临的是怎么扶的问题,精准扶贫要求施策精益求精,主要有四个重点。三是措施到户精准。最后,在如何退方面,要做到精准考核,这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图5-5精细化过程耦合的社会耦合理论框架解析

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与国家方略的精细化过程耦合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体系化的精准扶贫方略,包括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明确了精准扶贫全过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在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各级力量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精准扶贫任务和目标,将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细化和落地,实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与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耦合。

精细化过程耦合是指将结构耦合的稳定性转化为实践操作的互惠机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六个精准”的根本要求,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面系统地纳入社会的整体和同步发展之中;通过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因地制宜落实“五个一批”“十项工程”,即通过精细化的系列扶贫举措和项目,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这四个问题,确保功能实现。

首先,在扶持谁方面,要做到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根据卢曼定义的“观察”这一概念,国家在进行扶贫开发这一观察行为时,是要对全国人口进行一个标识和区分,将贫困人口和地区划分出来,被标识和区分的这部分贫困人口即为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扶持谁也就是找准扶持对象,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起点,也是精准扶贫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此环节直接影响扶贫成效。我们对国家标识贫困人口进行二阶观察可以发现,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政策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程序化的识别机制: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我国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并且将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分类为“五个一批”,根据致贫原因制定相应扶贫措施,为后续的精准施策做好准备。这种识别机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扬了基层民主,而且识别程序公开,保证了社会公平。

其次,在怎么扶方面,要做到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解决好扶持谁这一问题后,面临的是怎么扶的问题,精准扶贫要求施策精益求精,主要有四个重点。一是项目安排精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实施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等“十项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资金使用精准。要整合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针对性,例如在产业发展上,可以参考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模式,将专项财政资金转变为农户股金,也可以用现金补给、实物补贴等方式直接将资金落实到户。三是措施到户精准。要在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六个方面做到到村到户。并且做到因户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因村派人精准。遴选优秀干部帮扶时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考虑各贫困地区的村情、户情、民情,帮助贫困地区确定开发路线,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措施,并明确责任意识。(www.daowen.com)

接着,在谁来扶方面,要做到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落实。在上述目标耦合和结构耦合中都明确了精准扶贫是全社会的行动,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包括贫困人口自身在内的“全员式扶贫”,主要有党政力量、社会组织力量、企业组织力量等。

最后,在如何退方面,要做到精准考核,这是精准扶贫的保障。要从两个层面努力。一是要建立健全脱贫退出机制。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方式不一样的一点是其减贫的可持续性,即“两不愁三保障”:一方面要使贫困人口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能够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达到改善生活水平,保证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即打造不返贫空间,使贫困人口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方面得到保障。只有做到真脱贫、不返贫,才能真正达到世界脱贫的要求,减贫效果才能持续。二是要建立健全脱贫结果查核评估体系,达到脱贫考核标准方可摘帽[4][5],如图5-5所示。

图5-5 精细化过程耦合的社会耦合理论框架解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