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耦合发展观主要是受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会系统观和美国默顿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启发而发展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主要是针对中国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一般化表达的理论创新,如图5-1所示。
图5-1 社会耦合发展观的三大理论依据
帕森斯认为,在社会结构中,一种真正的行为动机整合只有依靠制度化了的价值的内化才能产生。这表明社会的真正行为动机,一般是在价值认同和制度化的前提下产生。AGIL分析框架作为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套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接口开放的理论,其基本前提假设认为,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社会单个的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AGIL分析框架提供了对社会行为动机分析的成熟框架,对于在社会整体的宏观构成下分析企业的经营行为,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并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www.daowen.com)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其本身的存在、持续和有效性,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适应——能够确保从环境中获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目标达成——能够制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确立各种目标间的主次关系,并调动资源、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整合——能够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潜在模式维持——能够维持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之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以及处理行动者的内部紧张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紧张问题。
在默顿的社会功能观看来,社会功能可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其中,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或能预料、认识到的;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市场分化会带来一定的不公平,这些不公平如果处理不妥当,会带来一定的负功能。社会功能失调会带来社会的失序,甚至社会的崩溃。[2]
在卢曼的社会系统观看来,任何一种人类行动以及与这种行动相联系的各种事件和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一般系统,每个系统都具备操作上的封闭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开放性。社会系统同时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一个系统与作为其环境的其他系统存在紧密关联(耦合),为实现社会整合创造了条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情感的、道德的关联,这是人格化关联,是自洽的、稳定的且能自动修复的。如果社会系统中某个子系统或几个子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化现象,就会因耦合关系的丧失而导致整个社会或文化系统裂变或瓦解。具体到贫困问题,当贫困人口系统与社会主流发展系统之间相互促进时,二者为正向耦合,某一系统的发展对其他系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即正外部性。二者之间的耦合主要包括目标、结构、功能和过程四个维度的紧密耦合。反之,如果社会系统之间耦合不良,就会导致社会系统摩擦,甚至导致社会解体。[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