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靶向精准,治标治本。早期农村贫困呈现集中连片状态,依靠区域发展带动式扶贫可以最快速直接地消除绝大多数贫困,保证社会稳定,具有时代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长对消灭贫困的涓滴效应逐渐达到临界值,深度贫困群体无法再从区域发展中获取红利,二者之间张力加剧。虽然以往扶贫策略已经开始逐步细化瞄准机制,但始终没有突破区域的限制。精准扶贫采用“精准滴灌”法,即通过精准识别将瞄准机制细化到户、到人,化“块”为“点”,将工作承接对象直接精准定位到贫困户自身,再根据分类识别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帮扶,“因人因户”进行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治标治本,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式扶贫对特殊贫困群体的疏漏问题,真正做到“不漏一人一户”,也减缓了区域开发扶贫中经济增长与扶贫之间的张力。此外,“精准滴灌”的方式回应了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多维性和个体异质性的新趋势,突破了“整体人意识”,关注“个体人意识”,[6]具备可持续性脱贫的属性。
第二,精准行政,综合治理。我国统一体制内部的条块关系使得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着纵向上的多层级和横向上的多属性问题,[7]极易陷入“碎片化”。而精准扶贫这一项重大政策,在执行中却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究其原因,是其内部的精准行政模式将行政目标与规制力量精准地匹配给社会对象,随着调集的行政资源的增多和工作力度的加大,行政方式逐渐发展为系统的体制机制。机制内部由行政统筹、资金、扶贫干部队伍管理、村组织建设、考评和问责六个环节组成,[8]环环衔接、终端闭合、相互制约,并自带信号预警及反馈功能,在各级政府强力主导、职能部门主动履职的合力下,最终系统解决了条块割据局面下“治理失灵”的问题。(www.daowen.com)
第三,层级递进,逻辑严密。精准扶贫战略遵循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执行路径。其中,精准识别是前提,识别结束后进行精准施策,再通过精准管理对前两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动态调整,最后,对识别、施策和管理的成效进行精准考核,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精准运行的链条,保障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运行效率和执行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