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村庄出发:参与式扶贫的行动模式(2001-2012)

从村庄出发:参与式扶贫的行动模式(2001-2012)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体”指的是确定14.8万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的新扶贫路径,本质是以村庄为基础的参与式扶贫,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自下而上地分户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促进贫困群体的参与,打通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双轮驱动”指的是将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以社会安全网的形式对贫困群体生活进行兜底。

从村庄出发:参与式扶贫的行动模式(2001-2012)

进入新世纪,贫困状况出现新形势:总体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局面;部分贫困区的贫困深度加剧;致贫因素更加个性化等。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作出规划,提出2001—2010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扶贫方式依然以开发式为主,基本思路是以“一体两翼,双轮驱动”为重点,配合多维扶贫措施。

“一体”指的是确定14.8万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的新扶贫路径,本质是以村庄为基础的参与式扶贫,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自下而上地分户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促进贫困群体的参与,打通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两翼”指的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龙头企业产业化扶贫。“双轮驱动”指的是将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以社会安全网的形式对贫困群体生活进行兜底。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政府同步推行了以兴边富民为宗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以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代表的强农惠农政策,并进一步强化扶贫的协作机制建设。此外,在关注收入性贫困的基础上,政府将贫困人口在健康、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性贫困问题也纳入考虑范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多维扶贫模式。(www.daowen.com)

通过二阶观察,政策制定者在这一阶段的思路是通过鼓励帮助贫困乡村参与发展,打通资源的供给和诉求通道来实现减贫。这一阶段的扶贫成效显著,在新的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总量减至26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基本完成了2011年所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总体上,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重视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自我发展能力,这既包括区域发展能力,也包括个体发展能力,同时伴随着对致贫因素的深入理解,这一能力建设也从经济发展能力向多维发展能力转变,更加明确了脱贫内生力的重要作用,所以政府的治贫措施也越来越多元化。二是合作扶贫能力,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政府依旧在扶贫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加大了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号召,强化了区域间协作机制,也积极动员贫困群体融入政策过程,形成扶贫合力,成为后期精准扶贫阶段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基础。

但是,在扶贫成效的背后,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学界对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来看,参加了扶贫项目的贫困村里的非贫困户高出未参加项目的贫困村里的非贫困户9.2个百分点,但在参加了项目的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和未参加的贫困村里的贫困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即整村推进项目的减贫效益集中于非贫困户,而贫困户作为计划的核心对象却没有得到理想收益,结果是深度贫困问题固存。这表明扶贫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由“面”“块”向“点”转变。另一方面,在2013年之前,所有阶段的扶贫政策主要还是依托区域经济增长间接扶贫的“渗透性”路径,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也存在区域差异,在整体发展环境较好的区域可以发挥良好的驱动作用,但对于那些底子薄弱、基础条件恶劣的地区则会显得无力,不同地域之间的差距很难通过这种扶贫政策进行弥合,甚至会进一步拉大。所以,现实需要有针对性的、直接面对最贫困人口的扶贫路径来缩短扶贫政策到贫困人口之间的作用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