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开发模式:1986-1992年的扶贫探索

区域开发模式:1986-1992年的扶贫探索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七五”计划专门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点讨论,同时,政府于1986年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扶贫开发工作,并确立了区域开发式扶贫策略,这标志着我国进入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扶贫阶段。这是对以往救济式扶贫方式的一次突破,注重内生能力建设的理念成为未来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其二,细化扶贫基本单位。

区域开发模式:1986-1992年的扶贫探索

随着依靠体制改革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策略的减贫效益愈发式微,加之长期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我国的贫困状况由普遍式贫困向分层、分块式贫困演变,[2]区域性贫困问题凸显,传统扶贫策略已不能再适应新阶段的贫困状况。为此,“七五”计划专门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点讨论,同时,政府于1986年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扶贫开发工作,并确立了区域开发式扶贫策略,这标志着我国进入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扶贫阶段。这一阶段的扶贫路径如下。

一是划区域。政府确定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作为重点扶贫战场,主要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重点地区的规划为明确瞄准范围。二是定单位。重新细化扶贫的瞄准范围,以县为单位,并根据地区贫困状况,结合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能力确立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三是配政策。江泽民在调研中指出:“只有用开发性的办法来脱贫,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开发式扶贫策略的中心在于开发,政府通过兴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发展教育、设立扶贫专项资金、提供优惠经济政策等措施来改善贫困县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发展能力。(www.daowen.com)

通过二阶观察,这一阶段政策制定者的扶贫思路是以经济模式为导向,通过区域开发对贫困地区进行改造,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但区域开发式扶贫的关键词是区域和开发,这也是该策略的局限性所在:从“区域”来看,这一阶段是有选择性地、有重点地扶贫,意味着不能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从“开发”来看,开发强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里的自我主要是指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整体,并非贫困个体,这固然改善了贫困县的经济状况,但与贫困人口本身缺乏直接联系,[3]由“面”到“块”的方针依旧不能考虑到个体发展差异。不过,开发式扶贫中一些扶贫路径在后期精准扶贫策略中有所继承和发展。其一,以“造血”为工作导向。这是对以往救济式扶贫方式的一次突破,注重内生能力建设的理念成为未来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其二,细化扶贫基本单位。这一阶段扶贫的对焦点是县,可以看出细化扶贫瞄准单位的思路得到了推进。其三,多方参与扶贫。1986年开始的社会扶贫动员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企业等主体参与扶贫,之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打造出了扶贫主体多元化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