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由于官方规定的商品交易活动被限制在“市”区,因此商人又被称为“市人”。此外,市人也包括在市区内从事手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亦工亦商的工商业者。工商业者的罢市行为很早就出现了,不过,引起“罢市”的缘由早期很多却与经济权益受损并无直接关系。
《管子》中,已经有关于“罢市”的记载,“(齐)桓公曰:‘五衢之民衰然多衣弊而履穿,寡人欲使帛布丝纩之贾贱,为之有道乎?’管子曰:‘请以令沐途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桓公曰:‘诺。’行令未能一岁,五衢之民皆多衣帛完履。桓公召管子而问曰:‘此其何故也?’管子对曰:‘途旁之树未沐之时,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麻桑不种,玺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桓公曰:‘善。’”[3]。《管子》中提到的“罢市”,显然指的是放弃经营与交易活动而沉迷于享乐的行为,与本文准备探讨的主题似乎无涉。但是,也说明,“罢市”举动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后世,对这类的“罢市”有更多的记述,如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懿宗为爱女同昌公主送葬,场面奢华,声势浩大,“京城士庶,罢市奔看,汗流相属,惟恐居后”[4]。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年),周汉国公主得旨,偕驸马都尉杨镇游览杭州西湖,泛舟湖上,“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5]。这里的“罢市”,目的是为了看热闹,商人和市民都顾不上做买卖了,其实是为了烘托一种盛大、热闹的场面。
由于“罢市”上升到一种代表民意的价值判断,于是当时很流行的墓志铭、神道碑、祭文、行状等文章中常常用“罢市”一词表达传主受民众爱戴的程度。如张九龄《为吏部侍郎祭故人文》[6]、李邕《左羽林大将军臧公神道碑》[7]、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8]、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并序》[9]、杜黄裳《东都留守顾公神道碑》[10]等,都用“罢市”来歌颂传主。这里用“罢市”作为修饰用语,只是表达一种“民意”,市民是否真的对传主的离世表示惋惜悲痛,是否有“罢市”之举倒是其次了。我们并没有见到史书上对上述文章中的“罢市”有专门记载。《旧唐书》上出现了唯一一次“罢市”的记载,是市民为经济利益受损而举行的“罢市”[11]。《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次“罢市”的词语,有21条是使用在为已离世人撰写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等中。
盛德资邦杰,嘉谟作世程。门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
罢市秦人送,还乡绛老迎。莫埋丞相印,留着付玄成。[12](www.daowen.com)
挽歌是为裴冕而作。
雍陶的《哭饶州吴谏议使君》:
忽闻身谢满朝惊,俄感鄱阳罢市情。[13]
诗中描述的“罢市”场景,我们同样在史书中没有见到相应的记载。从确有其事的行为到被使用为溢美褒扬的修饰词语,说明市民(人)的价值取向和好恶具有广泛性,他们的向背和价值认同已经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