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这几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产业扶贫取得积极成效。但与脱贫攻坚的要求相比,与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产业扶贫的进展还不如人意。一些地方还存在规划不科学、帮扶不精准、贫困群众受益少、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这是进行产业定位的主要依据。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首先需要进行科学扎实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本地的比较优势,找到适合本地实际、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特色产业该如何发展,是发展林业、畜牧业还是发展养殖业,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紧扣市场做文章,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考虑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一些地方不注重研究市场状况,发展产业一厢情愿、盲目跟风,同质化现象严重,搞种植业就是种核桃、猕猴桃,搞养殖业就是养扶贫鸡、扶贫羊,结果价格下行,影响扶贫效果。
要厘清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对扶贫产业给予支持是必要的,但发展什么产业要让市场说了算,政府不能简单地下行政命令,代农民做主,替市场决策。政府的支持重在引导和服务,帮助解决产业扶贫关键环节上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项目优先列入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组织国家级龙头企业与贫困县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多渠道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贫困村,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和交易市场活动。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设施建设。推动邮政与快递、交通运输企业在农村地区扩展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www.daowen.com)
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贫困户提供便利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电商扶贫,优先在贫困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继续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动员大型电商企业和电商强县对口帮扶贫困县,推进电商扶贫网络频道建设。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制定实施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贫困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短期难见效、未来能够持续发挥效益的产业。规范和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贫困地区产业链和价值链,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贫困乡村,鼓励贫困户以劳动力、土地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更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要重视解决好产业发展中人的问题。产业扶贫说到底要靠人来干。现在的贫困人口,多数教育水平低,缺文化知识、缺劳动技能、缺经营头脑,这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制约。如果没有有能力的人来干,产业扶贫就很难搞起来。因此,产业扶贫首先要找能人、招能人、用好能人,要重视从外部选派技术、经营人才,也要重视用好当地企业人才、乡土人才,更要重视引导本地外出人才的回流。从几个方面汇聚能人,就能够形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近两年,一批机关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的扶贫干部和帮扶人员在产业扶贫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贫困地区的能人、大户等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显现。还有一些地方,引导本地在外的企业家、技术人员、大学生等回乡创业,这些人才既了解本地优势,又知晓外面的世界,在产业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当然,产业扶贫光靠能人是不够的。如果不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其脱贫效果也很难持续。因此,要加强贫困人口经营能力、劳动技能等的培训。对于可以由一家一户承担的产业扶贫项目,要调动贫困户积极性主动性,加大资金扶持、信贷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贫困户直接参与,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对于不适宜一家一户干的,或者贫困户自己不能干的产业项目,要引导经济实体或能人大户,组织带动贫困户一起干,让贫困人口学习技术、了解市场,逐步摆脱“能力贫困”。把“人”这个基本问题解决好了,产业扶贫才有生命力,脱贫才可持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