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财务管理中的利率与价值

财务管理中的利率与价值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在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过程中,利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法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它是由政府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加以制定的。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利率随物价或其他因素变化相应调整的利率。违约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债务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

财务管理中的利率与价值

利率,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额(称为本金总额)中每个期间到期的利息金额与票面价值的比率。在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过程中,利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利率并不局限于银行利息本身,还包括债券市场,甚至还可以纳入股票分红,作为股息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以及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短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作为平均利润的部分,因此利息率也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即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现阶段,我国利率的总水平与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是相适应的。

(一)利率的类型

利率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该种利率是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该种利率是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资金提供者或使用者现金收取或支付的利率一般为名义利率,如银行存款年利率为3.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但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储户或投资者收到的利息回报就会被通胀侵蚀。比如,在银行存款的例子中,如果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为5%,则储户存入资金的实际购买力在贬值。因此,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更具有实际意义。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如下的计算关系:

1+名义利率=(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

一般可近似简化为: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根据利率形成机制不同

根据利率形成机制不同,利率可分为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法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它是由政府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加以制定的。法定利率体现了政府调节经济的意向。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通过竞争形成的利率,随着资金的供求状况变化而变化。

3.根据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

根据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利率可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基准利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是其他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的基础,基准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随之变动。套算利率是指在基准利率确定之后,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准利率和借贷款项的特点而换算出的利率。例如,某金融机构规定,AAA级、AA级和A级企业的贷款利率应分别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0.5%、1%和1.5%,基准利率加上调整利率就是套算利率。

4.根据货币资金借贷关系持续期间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

根据货币资金借贷关系持续期间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物价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在稳定的物价背景下便于借贷双方进行经济核算,能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较为确定的融资成本预期,但若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固定利率有利于借款人而不利于贷款人。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利率随物价或其他因素变化相应调整的利率。借贷双方可以在签订借款协议时就规定利率可以随物价或其他市场利率等因素进行调整。浮动利率的变动可以灵敏地反映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资金借贷双方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降低借贷双方所承担的利率变动风险,但不便于计算与预测收益和成本。

(二)利率的决定因素

利率通常由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和风险收益率三部分构成。利率的一般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1.纯利率

纯利率是指在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纯利率的高低,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调节的影响。纯利率会随着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提高而提高。在平均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纯利率的大小由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在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在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或经济不景气,会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会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

2.通货膨胀补偿率

通货膨胀的存在使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从而会使投资者的真实收益率下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金提供方会要求提高收益率以弥补其购买力方面的损失,这部分提高的利率就是通货膨胀补偿率。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资金提供方要求的收益率就是在纯利率的基础上加上通货膨胀补偿率,称为无风险收益率。政府发行短期国库券的利息率就是由纯利率和通货膨胀补偿率两部分构成,通常将短期国债利率看作无风险收益率。

3.风险收益率

风险收益率是指由于投资者承担风险而要求的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额外部分,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收益率的高低受到风险大小和风险价格的影响。风险越大,要求的风险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小,要求的风险收益率越低。风险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风险偏好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企业或个体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投资者偏好风险,对风险的容忍度高,对承担风险要求的补偿就低;投资者厌恶风险,对承担风险要求的补偿就高。风险收益率包括违约风险收益率、流动性风险收益率和期限风险收益率。

违约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债务人无法按时还本付息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违约风险的大小与债务人的信用等级有关,信用等级越高,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越小;违约风险越低,违约风险收益率就越低。反之亦然。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由政府发行,可以看作是没有违约风险,利率一般比较低。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则要根据企业的信用程度来定,信用等级越高,违约风险越低,利率水平越低;信誉不好,违约风险高,利率水平自然也高。

流动性风险收益率,是指为了弥补因债务人流动性差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流动性是指某项资产迅速转化为现金的可能性,一般用变现时间的长短表示。不同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不同。国库券、政府债券和上市公司的股票及公司债可以迅速变现,投资者的接受度高、流动性好,持有这些有价证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比较低,所以其风险补偿收益率也比较低。对那些无法公开交易或只能在地方性产权市场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因为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其持有者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要求提高收益率。

期限风险收益率,期限风险是指因到期期间长短不同而形成的利率变化的风险。任何机构发行的债券,到期期间越长,由于利率变化导致证券价格变化,使购买长期证券的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可行性就越大。期限风险补偿率就是指为了弥补因偿债期长而带来的风险,由债权人要求提高的利率。一般而言,因为期限风险的存在,长期债券利率会高于短期债券,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情况。这是因为受到再投资风险的影响。

再投资风险,是指购买短期债券的投资者在债券到期时,由于利率下降,而找不到获利较大的投资机会,导致收益率降低。当预计市场利率有下降的趋势时,再投资风险会大于期限风险,就可能出现短期债券利率高于长期债券利率的情况。

(三)利率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1.利率的构成

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率的主要构成部分为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和风险补偿。

(1)纯利率(www.daowen.com)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将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并且,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宏观政策调节将影响纯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补偿率

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投资方会因为资金受到通货膨胀的腐蚀,货币价值发生贬值,而要求取得较高的名义利率作为补偿,该利率即为通货膨胀补偿率。从数量关系上,可以表示为:投资人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纯利率+通货膨胀补偿率+风险收益率。

(3)风险补偿

利率的风险源于利率的波动。到期期限越长,发生波动的概率会越大,风险就会越高。因此从投资方角度来看,对于到期期限较长的贷款或债券,会要求较高的利率作为补偿,高出平均利率水平的部分即为利率风险补偿。

(4)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发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该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因为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中会影响投资者的真实收益。

若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发生贬值,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即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发生变化,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的条件下的真实利息率。

2.利率的影响因素

(1)利润率水平

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与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相匹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率水平不能高于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过低从而影响杠杆效应的发挥。

(2)资金供求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金融市场商品的“价格”,与其他商品一样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借贷资本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会导致利率下降。因此,资金的供求关系对利率的高低有着决定作用。

(3)物价变动幅度

利率水平变化趋势般与物价水平同步发展。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为了更多地吸收存款以及获得更多投资收益,会根据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调节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和贷款的名义利率。所以,物价变动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利率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通过国际资金流动,改变中国资金供给量来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国际商品竞争来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和外资政策来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

(5)政策性因素

我国的利率基本属于管制利率,即由国务院统一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维稳市场。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策性的引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利率受国家的控制,以满足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

(四)基准利率及特征

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是利率的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具有普遍参照作用,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在中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具体而言,一般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具有市场化、基础性和传递性三大特征。

1.市场化

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同时,基准利率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2.基础性

在利率体系与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基准利率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目前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20%。

3.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价格上。

基准利率是中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国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中国人民银行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五)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个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由于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等于相同期限的市场即期利率,从对应关系上来说,任何时刻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联系的函数。因此,利率的期限结构,即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的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如水平线、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的曲线。甚至还可能出现更复杂的收益率曲线,即债券收益率曲线是上述部分或全部收益率曲线的组合。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即债券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表现的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