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对贫困的特点及分类方式

相对贫困的特点及分类方式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相对贫困包括“贫”的经济维度和“困”的发展维度。以“收入+多维”模式识别和帮扶相对贫困群体,可以得到以下类别的相对贫困群体。另一方面,相对贫困也具有主观性,涉及贫困群体的心理和认知。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贫困标准不断提高,但在进入共产主义阶段之前,相对贫困基本上不会消除。相对贫困群体绝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其教育程度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健康状况好转,都可能改变其生活状况,使其脱离贫困。

相对贫困的特点及分类方式

综上所述,相对贫困包括“贫”的经济维度和“困”的发展维度。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对贫困群体的贫困维度分布具有多样性。本书认为,“贫”和“困”的维度合计有7个。以“收入+多维”模式识别和帮扶相对贫困群体,可以得到以下类别的相对贫困群体(表2-5)。

从表2-5可以看出,相对贫困群体的致贫机制较为复杂,既有经济性因素,又有非经济性因素;贫困群体自身的脆弱性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健康教育、认知、劳动能力等。致贫机制包括:一是物质资源的相对缺乏性;二是经济条件的脆弱性,反映贫困人口应对家庭的意外支出能力不够稳定;三是可行能力的受阻性;四是发展机会的匮乏性;五是社会保障的不平等性。

相对贫困的治理从以前单纯的经济维度转向多个维度,治理体系面临重塑和完善。治理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变,从“运动式”扶贫向常规化帮扶转变,从多头治理向归口管理转化,从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转化。

表5-2 相对贫困的多维表现(www.daowen.com)

续表

一方面,相对贫困是一种客观状态,可以制定一条相对客观的经济标准。另一方面,相对贫困也具有主观性,涉及贫困群体的心理和认知。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贫困标准不断提高,但在进入共产主义阶段之前,相对贫困基本上不会消除。

相对贫困群体绝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其教育程度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健康状况好转,都可能改变其生活状况,使其脱离贫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