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对贫困文献的搜索与分析

相对贫困文献的搜索与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1998—2020年多维相对贫困领域研究文献分布图在CiteSpace分析软件中,文献共被引图谱能够通过关键节点的连线与聚类帮助人们分析该领域内的高关注度研究文献及其演变过程。阿马蒂亚森的多维贫困理论是在单一的收入贫困基础上增加了相对于收入低下的能力贫困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将相对贫困纳入了多维贫困和能力方法框架,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权利相对被剥夺。

相对贫困文献的搜索与分析

陈超美教授研发设计的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以其强大的图谱绘制与解读功能成为当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其显著特征是整合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基于文献的科学发现,通过文献共引聚类与引用突显分别展现该领域内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本书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统计获得436篇现有文献的共被引数据、关键词共现数据等,绘制并呈现出近二十年来我国相对贫困研究领域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以此解读国内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形成机制与核心内容,并通过图谱呈现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一步探索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3)

本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以“相对贫困”含“多维贫困”作为关键词检索条件,文献类型选择“不限”,发文年代设为“不限”,文献检索及下载时间截止为2021年7月1日,共得到442篇该领域内研究文献,经人工剔除综述类、报告类文献6篇,最终获得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有效文献436篇。

各个年份的文献分布水平能够体现出某一研究主题在当年的研究热度与关注度。依据CSSCI数据库中的多维相对贫困文献数据绘制出文献分布图(图1-1),能够看出随着“十三五”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中“相对贫困”这一概念的出现,国内学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在2016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此可以将国内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划分为虚关注、弱关注和强关注三个时期:相较于虚关注期(1998—2007年)每年1—2篇的发文量,从弱关注期(2008—2015年)开始,相对贫困在反贫困领域内的研究热度逐渐攀升,平均每年的发文量上升到6.6篇;到了强关注期(2016—2020年),平均每年的发文量达到了71篇。总体而言,国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2020年以后贫困治理方略中,相对贫困的关注度必将获得进一步加强。

图1-1 1998—2020年多维相对贫困领域研究文献分布图

在CiteSpace分析软件中,文献共被引图谱能够通过关键节点的连线与聚类帮助人们分析该领域内的高关注度研究文献及其演变过程。这里基于1998年至2020年CSSCI收录的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领域的文献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选择“Reference”,切片方式选择“Pathfinder”,运行后得到的文献共被引图谱中共有169个节点、304条连线,其中王小林是该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作者(见图1-2)。

图1-2 多维相对贫困领域研究文献共被引图谱

结合表1-1中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高被引文献汇总情况可以看出,与单一的相对贫困研究相比,多维贫困的研究更为广泛地在反贫困领域中产生影响。阿马蒂亚森的多维贫困理论是在单一的收入贫困基础上增加了相对于收入低下的能力贫困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将相对贫困纳入了多维贫困和能力方法框架,认为相对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权利相对被剥夺。王小林教授(2009)的高被引文献《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一文对中国城乡居民的贫困维度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显示除了收入以外的其他维度(住房、饮用水、卫生设施、电、资产、土地、教育健康保险)对于居民贫困指数的贡献效果突出。此后如邹薇(2011)、张全红(2015)、郭熙保(2016)等学者纷纷通过AF多维贫困测量法分析城乡多维贫困人口的内部不平等因素,丰富了多维贫困理论在中国反贫困领域内的理论实践。郭建宇(2012)则基于UNDP关于MPI的测算方法对山西省贫困县人口的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教育、健康、饮用水等贫困指标的调整会提高收入贫困户的覆盖面,通过完善各多维贫困指标能够制定出更符合多维贫困人口发展策略的扶贫措施。王春超(2014)关注到农民工收入与教育两维度贫困的动态变化,教育水平低、教育投入少等问题会影响到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进而导致其陷入收入低下的多维贫困状态。

表1-1 按年份排序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共被引次数大于等于30)

当前我国的相对贫困概念仍较为模糊,究竟是多维贫困中包含了相对贫困概念,还是相对贫困中涵盖了多维贫困指标,学界有关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各成体系、说法不一。从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特点表现为:一是发文时间集中在2011—2016年,这一时期国内脱贫攻坚领域聚焦于精准扶贫政策导向,反映出研究者对贫困的理解更深一步;二是研究大多建立在多维绝对贫困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即解决未达到全社会绝对生活水平的生存型贫困问题之后再考虑解决低于全社会相对生活水平的发展型贫困问题。

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某一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路径。本文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时间切片选择“2”,阈值选择Top30(即以两年为分割点,选取两年中被引次数最高的前三十篇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出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共生成97个节点、126条连线。如图1-3所示,高频关键词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收入贫困、贫困治理、脱贫攻坚等较为密集地聚落在图谱中心,体现了该领域内研究热点的集中性;四散周围的其他关键词如贫困识别、贫困标准、城市贫困、社会资本、多维贫困指数等则表明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具有多元化的切入点。

图1-3 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

表1-2是笔者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整理的高频关键词频次及其中心性统计表。从二十年的文献计量来看,“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精准扶贫”是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的三个热点方向,而与“绝对贫困”相联系的“收入贫困”也是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此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关键词表明了学界与反贫困社会政策的紧密结合,自2015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始,有关贫困治理与研究的文献与日俱增,极大扩充了反贫困领域内的理论体系,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更是将乡村脱贫攻坚战推向了贫困治理新高度。与此同时,学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通过AF模型等方式识别多维贫困、估计贫困区间,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增强反贫困政策的减贫效应从而降低贫困发生率。在图1-3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以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等关键词作为中心词呈现出相互交织的蛛网结构,显示了多维相对贫困领域内研究文献的交叉影响与密切联系。

表1-2 根据频次大小排序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表(频次大于等于10次)

为了进一步观测某一关键词在不同年份的变化程度,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Burstness”选项对文献中所有关键词进行了突显词检测,该方法能够通过深浅不一的时间段颜色表现出某一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的突变趋势,以此显示某些年份可能出现的研究转折点。如图1-4所示,从突显强度来看,“相对贫困”的突显强度最高(13.75),是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受广泛关注的研究前沿;“绝对贫困”的突显强度位居第二(8.73),表明这一时期内学者对于相对贫困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绝对贫困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的推进下,人口贫困的治理之道已经从解决单一的温饱问题转入多样化的发展问题。从突显时间来看,“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突显起始年份都是在2002年,但“绝对贫困”的突显持续时间最长(17年),结合国家扶贫政策的历程,2013年提出的“精准扶贫”一词对于学术界研究侧重点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关键词“多维贫困”在2014—2015年间出现了突显,表明研究者在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研究领域中不断扩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提高减贫效率与持续性。

图1-4 1998—2020年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突显图谱

此外,综合近五年来的多维相对贫困文献解读,“贫困测度”“精准扶贫”“可持续生计”“社会资本”等关键词的涌现体现了学界对于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治理的有益尝试,从而为构建更为合理的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衡量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在对多维相对贫困领域内关键词共现与突显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按照“LLR(对数似然比)”计算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如图1-5所示,该图谱的模块值为0.15,介于0—1之间,表明模块结构较为合理;平均轮廓值为0.9018,大于0.7,表明该聚类结果是令人信服的。图谱中共显示了#0(乡村振兴)、#1绝对贫困、#2相对贫困、#3精准脱贫、#4af方法、#5收入贫困、#6精准扶贫、#7贫困村、#8农户家庭9个聚类类别,包含了多维相对贫困领域内的主要研究主题。

图1-5 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www.daowen.com)

笔者在整合图1-5的聚类结果后得到表1-3,即将多维相对贫困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分为贫困人口研究、贫困类型研究与贫困治理研究三大类。

表1-3 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续表

第一类是贫困人口研究,主要包括#7贫困村和#8农户家庭两个聚类,涉及的关键词有“社会资本”“贫困状态转化”“多维贫困度量”“致贫因素”“多维贫困指数”等。陈烨烽(2016)、刘一伟(2018)、苏静(2019)等学者纷纷从低保政策、金融政策、扶贫政策等视角探讨了农村多维贫困问题,着重分析了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特征与减贫对策。贺志武(2018)从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声望和社会网络四个方面实证社会资本对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多维贫困状况具有异质性影响,反贫困政策应当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促进贫困人口转化不合理的生计结构、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

第二类是贫困类型研究,#1相对贫困包括了“多维贫困”“减贫效应”“空间溢出”“贫困发生率”等高频关键词,#2绝对贫困涵盖了“贫困线”“社会保护”“贫困标准”“社会救助”等高频关键词,#5收入贫困则汇集了“mpi指数”“消费贫困”“教育效应”等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贫困类型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减贫这一最终目标,但相对贫困的量定标准相比绝对贫困而言更具复杂性和动态性。2019年以来,学界有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文献与日俱增,一些学者对于相对贫困标准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思考,如程蹊(2019)在比较国际相对贫困标准线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确定可按照上一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来划定,从而能够满足居民“食物+基本服务需求”的最低货币消费。宁亚芳(2020)则认为当前城乡贫困状况的共同点表现为支出型贫困问题突出,差异则体现为农村贫困治理要考虑如何完善贫困人口的返贫阻断机制,因此以农村低保标准作为相对贫困标准线能够兼顾城乡差异性、降低城乡贫困治理政策的衔接成本。此外如李晓嘉(2019)、焦克源(2020)、左停(2020)等学者则从多维贫困视角分析社会性减贫政策框架对增进相对贫困群体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表明了学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第三类是贫困治理研究,#4 af方法、#0乡村振兴、#3精准脱贫、#6精准扶贫四个聚类体现了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的政策导向和治理重心。其中,#4 af方法包含了“流动人口”“贫困分解”“经济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等高频关键词。众多研究结论表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不止存在于绝对贫困环境中,在多维相对贫困环境中也同样存在。如杨帆(2018)就从代际传递视角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发生机理,父辈禀赋并不会影响农民工的经济相对贫困,但在不同的禀赋条件下会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多维相对贫困。段义德(2020)则实证分析了教育对于农村人口的教育与收入具有代际传递特征,从而验证教育对于阻断相对贫困的适用性。

#6精准扶贫与#3精准脱贫两个聚类各有其侧重,前者强调通过前期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来帮扶贫困人口,后者则通过后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例如何仁伟(2017)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框架分析了典型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并相应构建本土化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丁建彪(2020)就基于精准扶贫脱贫政策对农村人口的收入类型和能力类型进行划分,为提高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效能性提供了多元化的考量方式。但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关键词来看,研究者多是将完善贫困识别体系与制定贫困帮扶措施相结合,但是对于多维相对贫困人口的能力提升研究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如前文所言,我国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虚关注、弱关注和强关注三个时期。为了进一步反映国内多维相对贫困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line View”功能绘制出关键词时区图谱(图1-6)。

图1-6 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199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扶贫政策逐渐从单一救济式扶贫迈向多元开发式扶贫。彼时国内对于反贫困治理的重心落于解决农村八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集中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教育发展滞后的连片贫困地区,因此研究者主要围绕“绝对贫困”展开研究,在比较贫困类型的同时将这一时期的贫困人口判定为介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的特殊群体,总结出相对贫困内涵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除了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视,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城市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认为这类跨区域流动群体在谋生过程中会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在城市环境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时期学界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文献占比较低,但也不乏各种贫困理论比较与减贫对策分析,其中学者对于英国学者汤森(Townsend)的相对剥夺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Sen)的能力贫困理论进行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在中国境域内贫困概念的外延,为相对贫困的研究作出了指引方向。

纵观中国的反贫困进程,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标志着新世纪来临下国内反贫困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到2007年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由2006年末的2148万人减少到1 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但是在减贫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如扶贫政策瞄准偏差、脱贫人口返贫几率高升等问题,进一步推动研究者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下找寻贫困治理政策的待完善之处。随着相对贫困人口规模的扩大,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无法得到政策保障,绝对贫困线的局限性初现端倪。这一阶段涌现的关键词如“多维贫困”“相对贫困”“贫困线”“收入贫困”等表明了部分研究者在反贫困问题中重新审视当前扶贫政策的目标定位,仅靠现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法满足相对贫困群体的生计发展需求。

从关键词时区图谱中可观察到,2016—2020年间多维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呈密集增长趋势。随着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和2015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五个一批”“县域”“可持续生计”等高频关键词显示了这一时期减贫研究的对象、手段与目标,多维贫困的实证研究不断增加,多维贫困衡量指标的应用范围从贫困地区扩大到了全国省市;同时在精准扶贫脱贫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关注到深度贫困地区中贫困“边缘户”的相对贫困处境对于治贫政策稳定性的影响。而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关于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继续具体化到“多维剥夺”“城市贫困”“城乡融合”等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学术界不断注重反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

本文在梳理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21年间多维相对贫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6),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帮助解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态势。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的研究方向与国家扶贫政策方向具有一致性,同时高被引文献也显示了学术界的反贫困思想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多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亟需建立完整的贫困治理体系,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治理进程。

第一,厘清多维相对贫困的“多维指标”与“相对内涵”。2020年以后解决相对贫困将成为反贫困研究的重要指向,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对于相对贫困的多维性质,定义并不统一、明确。由于相对贫困涉及的层次更广更深,因此在相对贫困的衡量与界定上必须事先强调其与绝对贫困的差异性(7)。而相对贫困的“多维指标”应当建立在“相对内涵”基础之上,借鉴国际多维贫困标准的分类经验,将解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和提供促进发展的基本服务全部纳入多维相对贫困的确定体系中。

第二,正视不平衡不充分的城乡多维相对贫困发展矛盾。贫困问题发展至今,衍化的多元贫困问题不仅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跟进提出新要求,也对城市边缘群体的发展型脱贫提出了新标准。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政府的扶贫视线一直放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但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及无固定职业的低收入人口因无法够及政策帮扶门槛而游离于相对贫困线之外,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减贫进程并未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差异的长期存在势必要求反贫困政策从制度保障与社会支持等方面加以完善,在确定合理的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与传统的社会救助区分开来,建立一套城乡相对贫困人口保障与发展体系,另一方面从支持层面划分不同的相对贫困类型,将贫困类型与帮贫对策一一对应,着力提高相对贫困人口自我谋生的资源获取能力。

第三,构建扶贫主体互动的多维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当前学界对于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侧重于从贫困成因谈治理手段,研究者往往基于教育、收入、健康、社会保障等外部环境分析多维相对贫困的成因,由此制定出贫困治理的可行方案。在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与发展等内生致贫因素方面,一些学者探讨了可持续生计理论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但是对于提升贫困人口主体脱贫意识从而增进贫困人口的长期可持续生计能力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2020年以后多维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应当考虑从扶贫主体层面构建多元互动长效治理机制,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丰富相对贫困人口的外部资源要素,以贫困主体及家庭的“生存跃进”激发相对贫困人口的内部脱贫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