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

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弥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静态分析的缺陷,并拓展、延伸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邓宁又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阐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及地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分析了1967—1978年67个国家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或吸收国外投资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创新。为了弥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静态分析的缺陷,并拓展、延伸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邓宁又提出了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旨在从动态角度阐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及地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用直接投资流出量(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流入量(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净值(直接投资流出量-直接投资流入量)表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邓宁分析了1967—1978年67个国家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或吸收国外投资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本国企业尚未形成所有权优势,或者本国企业所具有的极少优势无法利用,因此不具备对外投资能力,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投资流出。另外,这类国家人均收入低,国内市场狭小,商业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匮乏,没有形成足够的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来本国大量投资。

第二阶段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 000美元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投资环境也有所改善,形成了某些区位优势,对外国的跨国公司来本国投资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外资进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这类国家的经济实力较低、技术水平较差,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有限,不足以克服东道国的投资障碍,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直接投资流出量小于直接投资流入量。

第三阶段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4 750美元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经济制度完善,市场容量较大,消费者的购买力较强,对国外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较大,外资流入迅猛增加。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得到加强,一些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甚至可能超过引进外资的发展速度,但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总体上仍为负值。(www.daowen.com)

第四阶段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 750美元以上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空间大,消费水平高,能够吸引大量的跨国公司到本土投资。与此同时,本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且善于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高于引进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投资净值为正值。

上述国际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如表2-5所示。

表2-5 国际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它将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一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纳入同一个分析体系。该理论不仅可以说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可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