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跨国经营意味着企业在资源获取、一体化生产、市场开拓、技术交流、吸收管理经验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
1.罗宾逊的六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罗宾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六阶段论。
(1)起始阶段。罗宾逊认为,在起始阶段,企业主要服务国内市场,按照国内消费偏好安排生产,企业的经营战略重点放在国内;只是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时,才考虑国外需求,有了少量的、小规模的产品出口,企业才开始涉足国际市场。
(2)出口阶段。在出口阶段,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并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范围的一部分。此时企业开始设立管理出口业务的部门,主动开拓国际市场。
(3)国际经营阶段。随着企业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范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出口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逐渐增加,企业开始以参股等形式在国外创建子公司。
(4)多国阶段。在多国阶段,企业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生产经营业务,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开始形成跨国性的企业集团。
(5)跨国经营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开始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的长远利益最大化,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加强对国外分支机构的统一管理和协同配合,通过内部一体化形式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品牌等垄断资产的使用效率,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6)超国际阶段。在超国际阶段,企业将全球战略贯穿整个经营过程,把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经营平台,重大决策、研发设计、采购资源、生产销售等全面针对国际市场,跨国指标进一步提高,具备了超越国籍、经营日益全球化的特征。
2.伯尔穆特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伯尔穆特在罗宾逊六阶段理论基础上,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适应过程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划分角度,提出了所谓的跨国经营四阶段理论。
(1)国内指向阶段。虽然企业已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业务,并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但企业的业务活动仍以国内为中心进行决策,优先考虑母国企业的利益。这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第一阶段。
(2)本地化阶段。随着子公司的发展,由于与东道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经营发生困难,此时进入跨国经营的第二阶段,即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主动适应东道国的环境,子公司积极使用当地人员进行管理经营,子公司的自主权相应增加。(www.daowen.com)
(3)区域指向阶段。伴随着国外分支机构的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母公司对国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管控弱化,管理难度增加,因而母公司为了强化统一管理,有必要构建区域性管理部门,相应减少子公司、分公司的有关权限。
(4)全球指向阶段。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大,跨国公司从全球整体利益最大化考虑,推行一体化战略,在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公司总部与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相互配合、协作经营。
3.安索夫的三阶段理论
从企业跨国经营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不同形态出发,同样是来自美国的学者安索夫,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阶段理论。
(1)出口阶段。安索夫认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国外代理商在当地市场销售本企业的生产商品。
(2)国际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国外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出口贸易受到国外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阻碍时,企业必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3)跨国经营阶段。在企业国际化经营范围日益扩大以后,寻求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将公司的生产经营纳入全球战略中。
4.企业跨国经营的阶段分析
通过考察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企业跨国经营一般按照以下演进模式发展:一个企业首先是立足国内市场,最先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走出国门,主要利用目标市场的经销商出口部分产品和劳务;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陆续介入东道国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这时呈现出多国市场并存状态;为了获得企业整体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企业实施统一的全球战略,走上完全的国际化道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企业,即跨国公司。
企业跨国经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代理出口阶段、国外销售阶段、国外生产阶段和跨国公司阶段,如表1-4所示。
表1-4 企业跨国经营的四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