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开始经济和生产重建,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也进一步从流通领域深入生产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开始经济和生产重建,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也进一步从流通领域深入生产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约为200亿美元,1960年增加到670亿美元,1978年达3 693亿美元,1980年增至5 357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量在20世纪60年代的10年间增长了2.4倍,7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扩大了3.3倍,1945—1980年增长了近27倍。在这段时间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在1960—1973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5.1%,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全球贸易增长率分别为5.5%和8%;在1974—198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8.9%,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全球贸易增长率仅分别为3.6%和4.0%。1983—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4倍,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速的3倍。1990年对外投资流量达到创记录的2 403亿美元。

2.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生了显著变化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绝对量仍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相近,投资环境较好,投资空间巨大,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大增,发达国家既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又是国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根据联合国秘书处的相关资料,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末期,有78%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向了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中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跨国公司的地区分布更加广泛,到20世纪70年代末,跨国公司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跨国公司无论是从数量、规模上还是从对世界经济影响上看都具有世界霸主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下降,而日本、西欧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影响力相应增强,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也登上国际经济舞台。

3.跨国公司数量增加且规模扩大

据统计,1949年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仅有512家,1956年即增至1 724家,1963年达到4 068家,1968年增至7 276家,1973年再增至9 481家,1978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总数已突破万家,达到10 727家,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多达82 266家。在这同一历史时期,跨国公司海外的子公司数量也增长迅速。1946—1950年,美国每个跨国公司平均每年在海外新建子公司0.4家,1951—1960年平均每年为0.8家,1961—1970年平均每年为1.5家,1971—1978年平均每年为1.2家。美国180家知名跨国公司从1961年至1975年平均每年在海外新建子公司多达2 265家,平均每家跨国公司每年新建海外子公司12.6家。而像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埃克森石油可口可乐杜邦等超大型跨国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末都拥有超过百家的海外子公司。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数量增长更快。1983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为1.1万家,拥有国外子公司11.2万家;到了1993年已有3.7万家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近20万家子公司。

另外,随着资本的相对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和跨国经营的扩展,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分支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资料,1971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含石油业)跨国公司有211家,仅仅过了5年就翻了一番,年销售额过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已达422家。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张,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寡头垄断程度加剧。如在农机工业中,11家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销售总额的80%;在10家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跨国公司的总销售额中,仅IBM一家就占了将近一半。从1982年至1992年,排名前20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从3万亿美元增至5.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从24.2%提升至26.8%。

4.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重点为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早期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开发、石油开采等初级产业及铁路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逐渐向制造业拓展。特别是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商品贸易、金融保险、运输、餐饮、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跨国经营完全超过或接近制造业的跨国经营。据统计,1980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采掘、石油业占比为22%,制造业占比为41.7%,金融、保险服务业占比仅为12.7%;而到1988年,以上三大领域的比例分别变为19.8%、40.9%、39%。再比如,1988年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64.9%投向了金融、保险、服务和不动产行业;1990年年底,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跨国公司总资产中,有40%~55%属于服务业。

5.跨国公司的跨国进入方式多元化

跨国公司的跨国进入方式一般是以新建投资为主,包括在国外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发生了又一次跨国并购浪潮,跨国公司绿地投资比例下降,收购和兼并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形式。其原因是跨国并购可以直接取得海外市场和生产基地,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跨国并购既可以直接占有原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营销网络,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跨国并购既是获取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捷径,又是学习、借鉴外国企业管理经营的有效手段。国际投资银行在跨国公司跨国并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策略大量运用,小企业并购大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跨国并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方式灵活,跨国并购遍及发达国家。据统计,198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数为7 700起,并购价值总额为3 55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就达2 764起,价值总额达1 310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36%和37%。(www.daowen.com)

(二)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了技术创新的新阶段,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进入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呈现出如下特点。

1.跨国公司总体实力大增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又开始了新的扩张浪潮,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母公司数为3.7万家,所属国外分支机构24万家;90年代末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达到6.345 9万家,所属子公司数量为68.952万家。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2 030亿美元,1999年达到10 800亿美元,是1990年的5.32倍。截至1999年年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万亿美元,全球所有跨国公司附属公司的资产为17.68万亿美元,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3.5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亦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1992年跨国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约为5.5万亿美元,而到1998年已超过1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同期的全球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总额。1999年世界货物和非要素服务出口额为68 920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附属企业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为31 670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与非要素服务出口额的46%。

2.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也是资本运营国际化的过程。跨国公司跨国收购、兼并,成为一国资本实现国际化的捷径。当一国企业收购、兼并另一国企业时,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间接投资,购买其股票债券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得股息红利等经济收益,而是要获得被并购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本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资源、生产、销售、研发等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经营整体。跨国并购以寻求战略性资产的国际直接投资形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有效途径。

在世界范围内,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和经济自由化浪潮,大量跨国公司把跨国并购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通过跨国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巩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从1988年到1995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 290亿美元;到了1999年更是高达7 200亿美元,是1988年的7倍左右。1980年至1999年,全球并购总数年增长率高达42%。

在跨国并购当中,超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大额并购日益增加。1995年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总交易额为590亿美元,1997年超过1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上升至1 610亿美元。从跨国并购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看,1996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所占比重为45.4%,即当年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以新建投资方式为主;而到了2000年,跨国并购规模迅速达到1.1万亿美元。在1998年至2000年,跨国并购活动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跨国并购交易额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在80%以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也积极参与跨国并购活动。1987年发展中国家(地区)企业进行的跨国并购价值仅为30亿美元,1999年这一数值变为410亿美元。

3.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手段

国际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世界市场的竞争态势和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为了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签订多种合作安排协议,通过协议这种松散的非股权参与方式在研究开发、合作生产、联合经营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联盟各方不受市场地位约束、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跨国战略性协作,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革,各国资源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配置。

国际战略联盟的兴起,既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而产生的新经济现象,也是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实现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首先它是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企业产品日益推向高技术化和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设备、营销、管理等方面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国际经营联合体,以便缩短从设计新产品到正式投产的时间,利用其他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服务网络,将产品便捷地送达消费者,抢先占领国际市场。其次,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周期缩短,研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风险增加,单一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承担,而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可充分利用各个跨国公司的资源,相互分摊费用和风险,实现外部经济内部化。最后,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可借用其他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途径,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打破他国政府管制限制,有利于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的生产经营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跨国战略联盟方式。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协议,1990年为1 760份,1995年则增加到4 600份。特别是国际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半导体、汽车等行业,成为跨国公司之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密集领域。

4.研发全球化日益广泛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为了巩固技术垄断地位,防止高新技术外溢,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往往把研发中心设在母国,普遍将其技术创新活动集中于母公司,置于公司总部的严密监控之下。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的要求,同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中的投入成本和各种风险,一改以往以母公司为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在相互兼并和联合的同时,加强了技术合作和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研发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跨国公司间的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越来越全球化。

以美国为例,1987年美国在国外的研发投入仅为52亿美元,1993年则猛增至98亿美元,增长了88.5%。这些投资不仅投向发达国家,也投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美国国际商用机械公司(IBM)不仅在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设有研发中心,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有研发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