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探索:机遇、路径与问题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探索:机遇、路径与问题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关键是要转变专业办学理念,对专业办学进行科学定位,并通过合作办学与产教融合,打通城市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向城市管理应用技术转变。因此,提前谋划好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可能是未来各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二)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有利于城市管理专业“脱困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探索:机遇、路径与问题

谢金林 薛 晓

摘要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是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管理专业特色化办学与适应城市管理行业、企业对城市管理人才需要的必然性要求。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关键是要转变专业办学理念,对专业办学进行科学定位,并通过合作办学与产教融合,打通城市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向城市管理应用技术转变。

【关键词】 城市管理 本科专业 应用型转型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得以彰显,然而,城镇化一路高歌猛进,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都迅猛扩张,无序的城市规划,拥堵不堪的城市交通,体量急剧膨胀的城市垃圾,日渐紧张的城市服务等城市问题随着城市规模“野蛮”增长其生长速度似乎更为“野蛮”。时隔30多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当前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深度回应。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以后,很多高校看准该专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兴起了新一波城市管理专业开办的热潮。作为传统公共管理专业的一个新专业方向,城市管理专业如何定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也让城市管理专业办学者感觉很困惑,为此,探索城市管理办学的特色化发展,探索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必定是未来城市管理专业必须深刻思考的重点问题。

一、机遇与挑战:应用型转型的动力

应用型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的实践路径,高校数量与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的必然性要求,也是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经济转型的必然性要求。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是绝大多数既非学术型大学也非高等职业院校的“中间”型高校搭乘应用型本科建设列车并走向特色化办学道路的一个重要选择,有利于开辟一条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与城市发展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也有利于城市管理专业摆脱公共管理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特色化不明显、人才出口不通畅等现实问题。

(一) 应用型本科是现代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应用科技为特色,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旨,以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欧美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FH)是当前德国大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普通综合性大学一道,支撑着德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德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要、充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3大目标为基础,专业设置强调适应性、应用性、区域性3位一体,以职业要求和需求为核心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德国综合性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各自侧重点不同,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推动一流科技创新、参与国际竞争,而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培养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了全德国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以及 2/3的工程师和1/2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美国对应用技术本科特别重视,社区学院、工程教育都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除此之外,美国的大学和技术学院都有本科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合作教育”实现。英国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大学,源于1828年伦敦大学的创立,继伦敦大学之后,新大学运动迅速兴起,新兴的城市学院办学目标明确,为中产阶级服务,办学定位直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上世纪90年代大学大规模扩招潮中,新建本科院校的急剧增长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双重压力之下的产物。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而传统人才培养结构又严重失衡,无法满足工业化所产生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急速向大众教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错位竞争,体现办学特色,将办学定位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2010年国务院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制定《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审核《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里第一次用国家纲领性政策文件明确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推进与发展,未来我国大学有可能形成四种分类:研究型大学、复合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特殊类大学,而复合型大学又可以分为以研究为主和以应用为主的大学。普通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的打通,我国教育体系框架将可能全面改变(如图1),未来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通道打通之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将不再是“泾渭分明”,普通本科教育不仅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且也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其重点目标,不仅培养应用技术本科人才,而且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从而提升普通本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图1 未来大学框架体系

从目前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校看,在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30多所本科院校中,属于研究型大学的只有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其占比不足20%,新建本科高校占比超过50%,其余则属于地方性的复合型或者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高校。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建设应用型本科,是这些高校的基本定位,教学研究型高校虽然研究与应用比重各自不一样,但是大多数学校还是偏重于应用,偏重于为本地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从开设城市管理本科专业高校学校构成看,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建设不断推进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大多数高校的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可能将进入到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轨道之中。因此,提前谋划好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可能是未来各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有利于城市管理专业“脱困

城市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传统专业”,说其“传统”是因为城市管理专业开设至今有32年的历史,而且所属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也是一个传统学科,说其“新兴”是因为近一半的城市管理专业兴办都是2012年以后,特别是中央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之后新近开设。虽然新近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校多,但是,城市管理专业办学如何定位、城市管理专业如何特色化办学、学生如何就业等问题却让很多学校及办学者感觉特别困惑,甚至像湖南城市学院这样以“城市”作为大学名称的高校都因为学生就业不理想而犹豫是否停招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应用型转型有助于专业“脱困”,其理由有两方面。

1. 应用型转型有助于专业定位“脱困”。在目前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30余所高校中,从专业隶属学院看,城市管理所属二级学院各不相同,其中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学院占5成以上,经济管理学院占3成左右,其他还有些属于文法学院、城市建筑管理学院、旅游与规划管理学院;从高校性质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大学、有建筑类理工科大学、有师范类大学,高校自身特色各不相同。沈阳建设大学定位表述为“培养具有城市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城市基础设施营造与管理的能力、具有社区与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浙江财经大学定位表述为“培养具有城市管理行业背景……新型现代化城市中高层管理者”;福建师范大学定位表述为“能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社会团体、城市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小城镇建设管理、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城市发展管理等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华侨大学定位表述为“能够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经营和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在专业办学定位区别上不是很大,学校特色、学科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整体而言,或多或少存在“求大、求全”倾向,既想培养城市建设、规划等偏重理工科的管理人才,又想培养偏重城市社区、城市服务、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偏管理人才。定位目标不明确,也导致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双重困难。城市管理应用型转型有助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高校依据自身特色与历史条件,选择与当地城市管理行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通过定单式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逐步明确专业定位,凸显办学特色,从而最终摆脱专业办学“千人一面”的困境。

2. 应用型转型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随着大学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除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其他高校的重点任务。从城市管理专业开设情况而言,除了部分理工类、农林类高校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硬技术”有先天性的优势之外,那些依托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学科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校,在“硬技术”方面或多或少有先天不良的弱势,而且这种背景的城市管理专业开设者占整体比重5成以上。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其定位主要是为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培养人,然而,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入职“逢进必考”的规则设定给专业人才就业设置了极高的门槛,特别对于城市管理这个新兴专业而言,公务员、事业单位人才招考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不高。这就导致了专业人才就业通道堵塞,甚至有办学者诉苦“城管事业单位招考都不招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摆脱专业人才就业困惑的关键就在于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前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随着PPP模式的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深入,原先由政府或者其下属事业单位直接管理的城市公共服务行业民营化迅速发展,而且这些承接政府城市公共服务的企业都是新兴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这就为那些以经济类和管理类为特色的整体学科“偏软”的城市管理专业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因此,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要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与行业、企业合作,依据行业企业需要,培养特色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也为学科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一个核心、两大抓手”:应用型转型路径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柯享曾说过,“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其科学定位是要处理六大需求与六大定位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也即以“六大需求”作为“六大定位”的逻辑起点(图2),最后实现办学目标定位与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产业需求、历史需求、学生需求、国际化需求相一致,开创特色化专业办学之路。

图2 应用型转型需求与定位逻辑关系图

对于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而言,首先要对城市管理专业“六大需求”有深刻的认识。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之后,城市规模剧增导致“城市病”也日益严重,未来城市管理重心将由“建设城市”向“管理城市”转变,城市发展将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转变,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城市服务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从地方需求层面看,各地城市发展规模与城市定位不尽相同,因而城市管理重点也不尽相同,对城市管理人才有不同需求。从产业需求层面看,随着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城市服务行业与企业对人才也有不同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在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不断综合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人才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从历史层面看,各高校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层次等各方面“历史”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压力也不尽相同。从学生需求层面看,学生兴趣与志向各不相同。从国际化层面看,各城市国际化发展程度不同以及不同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也不尽相同。城市管理专业依据“六大需求”的科学确立理念定位、分类定位、机制定位、条件定位、制度定位、评价定位。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从“一个核心、两大抓手”,也即“办学理论转型”“订单培养、产教融合”探索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

1.办学理念转型。办学理念转型就是以满足未来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需求与城市公共服务企业行业对城市管理人才市场为根本目标,以学生就业与创业作为突破点,以提高城市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为主题,以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知识与技术,具备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管理运营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城市管理高级人才。办学理念的确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办学理念定位是适应城市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将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作为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核心。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具有战略意义。”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管理要“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与市场化改革是未来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与服务企业借政策之红利高速发展,然而这些新兴的城市公共服务企业管理队伍人才缺乏,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成为企业发展瓶颈。因此,新兴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及企业对城市综合管理人才需求极大。

其次,办学理念定位是从重庆工商大学办学层次与办学实力出发。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重庆市属本科财经类院校,在重庆高校排名位列第9,是一所综合实力中等的区域高水平大学,在全国排名也不靠前。如果从公共管理学科水平而言,相比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3所学校总体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相比全国知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其差距更大。如果从城市管理更偏技术类学科方面相比较,重庆工商大学既无重庆大学在建筑学的优势,也无西南大学在城市规划技术的优势,虽然这两所大学暂时没有开办专门的城市管理专业,但重庆工商大学要在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方面与这两所学校竞争,那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因此,在专业定位上,只能从软的城市公共服务着手,寻找特色办学思路。

最后,办学理念定位是以更好发挥重庆工商大学学科优势为出发点。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财经类院校,经管类学科群落比较成熟,学科体系发展比较完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在重庆具有地域特色。另外,学院公共管理学科虽然整体实力不强,但社会学学科经过多年积淀,在重庆市整体实力还是居于前列的。学院社会学专业是重庆市市属重点学科,社会学学科群建设在重庆市居于前列,还有社会工作特色专业。因此,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方面有自身特色。

从城市管理的国家、市场、地方需求以及学校办学的学科现状来看,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未雨绸缪,响应重庆市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政策要求,成为重庆市首家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开设单位。依据重庆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要,在专业建设方向上走区别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学、经管类学科的优势,将培养重点定位为市政管理与城市社区服务两类应用型、复合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

2. 订单培养。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满足行业、企业人才的需要并且引领行业发展,从而更好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要生成“个性化产品”。寻找合适的单位,以契约的方式规范专业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关系,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适应合作单位未来发展需求并能够引领合作单位未来发展方向的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培养生产线上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关键及根本所在。

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并不鲜见,大多数高校都进行过合作办学的探索,但是合作办学难以深入、合作通常停留于浅层次的流水线操作层面,合作协议框架性多而实质性合作不强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合作办学实践者。合作办学要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专业与合作单位共赢,就必须强化以下3方面合作:

一是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本,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都是按照市场需要与行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将城市管理方法、理论及知识直接转化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部门实用技术并提升其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解决其实际问题,是订单式合作培养的根本。因此,合作制订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既体现专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培养能够满足合作单位的个性化需要,这是合作培养的前提。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反复磋商,不断优化的过程。专业必须组织合作单位相关部门领导、专业教师、高校专家教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召开研讨会议,在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人才胜任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设定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教学模式、细化培养环节,最后形成既不违背城市管理专业发展规律,又能适应行业人才需要的特色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联合重庆滨南城市综合有限服务公司先后组织了3次由学界、业界、政界以及研究机构专家、实务工作人员,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实训环节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最终形成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

二是课程教学环节的深度合作。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根本性区别是应用型本科必须着力于城市管理理论、方法的技术应用转化,因此,在课程教学环节上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必须引入合作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包括以下环节:(1)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上有先天性的优势,他们对城市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有优势,高校教师在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有优势。组建双师型团队并不是简单将两类人员“捏”在一起,共同开设某一门课程,虽然这样可以解决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其效果不是最优。组建双师型团队首要问题是双师型团队知识结构的双向转换。专业教师必须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合作单位业务要求及实践操作过程,提升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行业教师进课堂接受城市管理理论教育,并对其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进行培训与考核。通过知识的双向补充与转换,才能搭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2)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应用。订单式合作培养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课程理论教学必须围绕合作单位实践应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每门课程必须科学设计课程实验、实践、实训环节,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践实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到技术应用的转变。(3)打通学校教育与员工再教育的壁垒。在传统体制下,学校教育由学校承担,员工再教育由单位组织或者由单位委托机构培训,两种教育互不相通。打通这一壁垒的途径就是合作单位与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具体办法是,合作单位员工再教育吸纳专业教育内容,或者专业学科依据合作单位要求为合作单位提供员工再教育服务,同时,将专业人才培养引入合作单位企业文化,按照合作单位人才需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三是实验、实践与实训的合作。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层面,无法实现订单式合作办学按行业与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合作办学在实验、实践、实训的合作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有全过程、全方向的深度合作。包括(1)共建实验室。专业必须与合作单位依据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共建共管搭建以解决行业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案例讨论室等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实践、实训计划能够落地,为城市管理理论、知识向城市管理技术应用转化。(2)构筑课程实践、实训与毕业实习相互连贯的实践、实训体系。可以按照本科教学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使其前后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建构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依托合作单位开展,引导合作单位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www.daowen.com)

3. 产教融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应用型本科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培养一线操作工人,而是要打通技能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转变的通道,将城市管理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动力,引领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提升专业服务城市发展能力,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产教融合要处理好4个纳入:

(1) 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相互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虽然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者有追求利润的一面,但是它们也承担着比私人物品提供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公共管理专业对公共责任的坚实承诺、对公共理性的永恒追求应当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必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之中,从而缩短学生入职合作单位的磨合期,学生能够更快融入合作单位并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在企业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相互融合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组织新生到合作单位参观,并由合作单位领导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对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有直观的感知。大学第二学期再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认知实习,加深对行业与企业的了解,把学生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行业、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到大学二年级按照学生与合作单位双向选择分班,在“滨南班”教学过程中,滨南企业文化作为该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专业教育之中。

(2) 把复合型、创新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规划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企业不断提升作业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精准化的能力。除此之外,政府基于管理的便利,要求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者服务内容综合化,也即将环卫、绿化、市政、智慧城市管理等多种服务统一委托一个企业。因此,应用型城市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规划必须与城市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合作单位未来发展规划相互融合,从而提高人才适应行业与市场需求能力。

(3) 把城市管理科学研究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用型本科不是培养一线技术工人,这与职业技术学科有着本质性区别。因此,应用型本科必须强化科学研究,不过其科学研究重点不是基础研究,而侧重于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以后,在科研方面的重点不是城市管理基础理论研究,而是依据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围绕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未来改革与发展趋势,强化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分析、评估,城市公共服务行业标准制定,城市公共服务项目运营与管理,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管理等问题的研究,为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转化的孵化服务。

(4) 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城市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内容、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都是通过订单式合作办学解决的,完全按照行业、企业人才需要“定制”,因此,“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而制订,按合作单位需求而有针对性培养人才,而且培养过程也由合作单位全程参与,自然毕业就业就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之中。

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最后目的就是要解决,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城市管理行业、企业对人才需要相互吻合的问题。确保专业办学规模、专业办学目标与城市管理调整升级的需求相吻合;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胜任能力相吻合;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城市公共服务一线装备水平相吻合;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城市管理与服务流程相吻合;教法技法与行业企业项目、案例相吻合,通过“5个吻合”,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并通过专业办学引领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三、认知、政策与体制机制:应用型转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转型有助于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办学,科学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专业办学特色的凝练等一系列的优势,然而,城市管理应用型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对于非新建本科高校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启动相对滞后,面临着来自认知、政策与体制机制等方面系列的困境,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与实践摸索来解决。

(一) 应用型转型面临的困境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转型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环境、制度以及办学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是办学者、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认知偏见。首先办学者认知问题。中国高校大规模扩张,各高校企业办学层次升级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为目标。专科高职院校都纷纷通过升本提升办学层次,而职业教育长期被看作是低于普通本科一等。因此,包括大学管理者在内的专业办学者,大多对应用型本科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开办应用型本科就是把普通本科自我降格为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也仅限于那些职业院校与实力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老本科院校没有必要去趟这“浑水”,由此导致管理层与专业主办者对应用型转型没有积极性。其次是学生家长认知问题。虽然大学教育大众化,未来就业前景是家长与考生选报志愿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城市管理就业首选目标是考公务员,进入到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其次是考研升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了解较少,到城市公共服务企业就业意愿较低。最后是社会认知问题。城市管理因其简称“城管”,再加上近些年媒体对城管的污名化报道,城市管理专业被误解为培养城管工作人员之后,因此社会对该专业认知度较低。

二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尚有不足。首先是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虽然高等教育产业化似乎诟病众多,但事实上中国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并没有真正面向市场,其发展反而受政策影响极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应用型本科建设虽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事实上不同省市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差别很大,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应用型本科建设较早,支持力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政策探索相对滞后,政策支持力度较小。重庆在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建设探索相对较前,但前后启动了两个批次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然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建设财政支持上也仅对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应用型转型提供财政支持,而老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应用型转型并没有投入专项经费。如果再从整体政策导向看更是如此,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地区大学竞争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持力度很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支持力度也很大,但应用型本科建设支持力度相比就小得多,并没有把应用型本科建设纳入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其次是学校层面对应用型本科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受大学排名影响,本科院校将综合实力提升重点置于各类高级别科研项目争取以及博士硕士点建设之上,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都是学校支持的重点,而应用型本科建设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人财物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是当前城市管理本科应用型转型最大的困境,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和产教融合需要投入大量经费才能有效开展,缺少经费支持的现状可能导致专业彻底转型也有可能最终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

三是应用型本科建设体制机制不灵活。应用型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然而体制机制不灵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课程设置面临困境。应用型本科建设需要夯实应用,然而在学分制之下,每个专业都有学分的限制,因此,课程体系“蛋糕体量”是有限度的。然而,在有限的学分之下,两课以及基础教育的学分在大部分高校都由学校统一设置,并且在“学分蛋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有些高校还按学科大类又强制性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这又占学分中相当一部分比例,最后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所占的学分就相对有限,由此严重影响应用型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的合理设置。其次是运行机制不通畅。由于应用型本科专业需要按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人才,要求更多地注重学生知识应用与转换,双师型教师团队授课是最基本的。但是,在现行绩效考核机制之下,教学工作量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教师切身利益,引入行业教师进课堂必然减少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由此影响专业教师切身利益;另外,由于各级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趋严,校外教师在财务制度下能够给付的报酬相当有限,难以吸引行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课堂。最后,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对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本科教学体制下对学生评价单一化,课程考试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但应用型本科对实践操作有更高的要求,甚至是对学生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也不健全,现行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教学与科研,特别是在教师最关心的职称评定之上,教师实务部门挂职及实践操作技能难以进入到评定指标体系之中。

(二)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性推进并取得成效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一是加强应用型转型宣传,深刻转变对应用型本科的认知与理念。如前所述,城市管理作为应用型转型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利于国家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但是,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对城市管理应用型本科认知欠缺必须要解决,否则应用型转型不能获得积极认知,应用型转型工作推动将面临重重阻力。学科专业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必须与媒体、合作单位、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宣传、学术研讨、专业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介绍、宣传应用型转型,争取专业应用型转型获得各方共识,从而吸引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应用型转型工作。

二是积极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各级政府将会对应用型本科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然而,城市管理专业转型不能完全停留在等政策的层面,那样大量新兴城市管理专业按传统公共管理学科办学模式建设,有可能导致未来城市管理专业建设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因此,目前城市管理专业开办高校最优的策略选择就是积极争取应用型转型,变“要我转”为“我要转”,自下而上向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抢抓应用型转型先机,为专业特色化发展创造机遇。

三是优化应用型转型体制与机制。优化应用转型体制与机制要从优化办学机制、评价机制、合作机制等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体制与机制。(1)以双师型师资培育机制、合作办学机制、产教融合机制等为重点,优化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体制与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2)改革教学评价、绩效评价、职称评审机制,全面改革对学生以及教师评价考核体制与机制,积极引导师生共同推进应用型专业转型;(3)以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协同创新为目标,优化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实现专业与合作单位共赢、共发展,确保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惠,丁莉萍.论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J]. 江苏高教,2012(05):67.

[2] 孙长远,齐珍.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困厄与出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05):70.

[3] 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 (04):11.

[4] 卢亚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职教论坛,2014(05):84.

[5] 张玉芳,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开发特色及其借鉴[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6):17.

[6] 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 in Urban Management—Opportunity, Path and Problems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 urban management is a necessary request of marke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which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est of refin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 urban management is a necessary request of urban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schooling and adapting to the request of enterprises demand for talents. The key step of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 urban management is to change professional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scientific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school running and according to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leading a way to make a transformation from urban management theory and tactics to application of urban management.

Key Words: urba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major applied transformation

作者简介:谢金林,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薛晓,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