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企业的R&D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持续增长,2009—2012年年均增长20%以上,如表3.5。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也增长较快,2012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7%、25%和45%。但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低,2011年和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1.63%和1.68%,而美国2009年这一比值为19.74%,日本2008年为10.5%。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系统的产业数据,在产业层面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邢红萍、卫平(2013)对我国7省市42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5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与同期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左右,相比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R&D投入总和不及美国Pfizer公司。
表3.5 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目前50%左右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如我国的核电产业,通过对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进行引进开发,获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但目前一些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进口。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对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了消化和吸收,但在动力电池、电动芯片、电控系统中的智能功率模块等关键部件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够,专利数量仍然与日、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距。根据对我国十多个代表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深入调研发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只占9.3%;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的企业不足16%;超过70%的企业,其技术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
(2)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分布不均匀,各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市场基础和创新能力等产业基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各地区根据其产业发展状况,对那些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优先布局。如北京市将新一代新兴技术和新材料领域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产业。上海市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其先导产业。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区域间差距较大,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的浙江省2015年计划总产值达6500亿元,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省分别达2200和2300亿元,而西部地区的甘肃省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总产值仅为500亿元。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区域集聚趋势日益明显,产业发展更倾向于向环渤海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集聚,这些地区国有经济力量最为雄厚,民营经济也比较活跃,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趋于集聚,新的发展格局业已形成,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从上海沿长江到四川的区域,形成了沿海发展带和沿江发展轴的格局。
由于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不同,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3.6。东部地区研发的投入高于其他地区,如2012年东部地区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42.8万人年和1197亿元,远高于西部地区的3.8万人年和110亿元,以及东北地区的1.7万人年和64亿元。研发产出也呈现出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如2012年东部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20912亿元和87182件,而东北地区仅有449亿元和1650件,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3)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各产业间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也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我国提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各产业的产业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间发展极不平衡。例如,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紧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我国又大力推进“高铁”出海,这说明高铁装备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但我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相比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新兴技术、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如表3.7,说明这三大产业目前在我国处于支柱地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相对较少,2012年新能源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只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5%,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足10%,表明这两个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1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总量的32%、21%和20%,三大产业授权量的比重达到了73%,而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只占5%和3%,表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发展非常不平衡,如图3.1所示。
表3.6 各地区大中型企业R&D及相关活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www.daowen.com)
表3.7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单位:件)
各产业之间的研发投入差异也较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如表3.8。201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855亿元,占当年经费总支出的57%,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经费支出仅104亿元,不足7%。
图3.1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单位:件)
(4)不同产业中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比重差异较大。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打开了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之门。各级政府逐步重视民营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等方面,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14年初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的比重已经达到63.2%,民营资本的重要作用业已初显。但由于民营资本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仍然不高,投资存在低档次、低效率、粗放型等问题,另外,民营资本的引导机制仍然不完善,退出机制也不健全,导致民营资本倾向于选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回报周期较短、研发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不同产业中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比重差异较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性相对较弱,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回收周期较短,民营资本比较容易进入。如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民营资本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力量,样本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达到了60%。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性相对较强,要求较高的研发投入,周期相对较长,民营资本进入的较少。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由于投入较高,研发风险大,民营资本进入的相对较少,样本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的比重仅有22%。
表3.8 部分行业大中型企业R&D及相关活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根据对补贴政策的研究我们发现,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详尽的政策,并安排了大量的补贴资金,同时部分企业也获得了高额的补贴。但是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特点的总结,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就说明我国政府补贴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杠杆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发挥政府补贴的杠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