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盟经济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断探索有效的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制度形式,克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自主发展道路,从一个极端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19年,中国GDP实现99万亿元,人均GDP为7.1万元,GDP年增长基本保持在6.1%,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1.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产业结构最完整、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总体上已经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增长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尤其在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科技研发投入迅速增长,科技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中国研发总支出达1.97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已经超过了欧盟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18.1万家,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承接的梯次性和互补性不断增强,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新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富矿效应”日益凸显。
此外,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港口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奠定厚实的合作基础。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自北向南五大港口群,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都各具发展特点,在港口发展中形成既有个体特色又体现整体发展的格局。2019年底,国内全部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 893个,是1949年的142.2倍,大型港口建设稳步推进,在总量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港口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港口业务逐步由传统装卸仓储服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汽车、冷链等专业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迅速,“智慧港口”成为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港口体系。同时,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在中国实现了沿海省份及港口城市全覆盖,投资和贸易进一步便利化,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东盟地区经济增长、政局稳定。目前,东盟各国在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至2025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急需引进国际优势产能支持基础设施升级发展和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一体化进程。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从2016年到2030年,东盟每年需要2 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2019年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得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连续三年在“一带一路”地区排名中位居第一。具体来看,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印尼发展指数为138,位列第一。越南、马来西亚发展指数分别为123和119,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从总排名来看,印尼和越南同样位列71个重点国家的前两名。这71个重点国家当中包括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2019年东盟指数为125,主要国家的指数排名均比较靠前。在东盟10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的指数得分位列本年度排行榜前20位。印度尼西亚推出“国家重建计划”,进一步加快基础建设发展,大力投资机场、建设电站和海上高速公路等基础项目;柬埔寨国土规划与建设部的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柬埔寨建筑业的投资项目共有2 047个,总面积约70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33.9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1.53亿美元相比,增长了57.75%。泰国也表示其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和加快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发展,这将成为未来泰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东盟合作平台基础
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2001年4月中国与东盟成立了自贸区联合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提交的联合报告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利益和挑战时,提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此后双方便正式开启了自贸区建设的进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第三阶段(2016年以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与中国贸易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同时,双方实现了更广泛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自贸区的建成给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和投资。首先,双方货物增幅明显。据商务部统计数据可得,201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较1991年双边贸易额增长56倍。其次,进出口比重反映了双边贸易依赖程度的提升。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进口贸易额占中国进口贸易额的比重1991年的6.2%升至2014年的10.6%,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6.2%升至2014年的11.6%。再次,随着自贸区的正式建成,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实现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后,在日益深化的友好合作关系之下,双方的相互投资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3年到2006年期间,东盟对中国年投资额均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2007年和2008年的增幅较高,分别为20.6%和24.4%,截至2014年,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均在60亿美元以上。
2.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www.daowen.com)
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方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自2004年东博会落户南宁以来,东博会已有79位中外领导人、3 1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超过74.6万名客商参会,搭建了高层对话平台,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建立了专业合作平台,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果;拓宽了“南宁渠道”,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助推器”。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互利共赢的积极实践,这一举措不仅延展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的广度及深度,还推动了未来中国—东盟区域内各国经济更快更高发展。
东盟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致力于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多领域交流的公共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核心平台。2004年11月,首届东博会成功举行并永久落户南宁。2005年10月,第二届东博会首次推出“魅力之城”专题,此后每届东博会上各主办国选择本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魅力之城”,综合展示其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和商机。2007年10月,第四届东博会确定文莱为首个东博会主题国,此后东博会每届确定一个东盟国家为主题国,主题国一般按东盟国家国名英文首字母顺序一次出任。2014年9月,第十一届东博会首次设特邀合作伙伴,此后每届东博会根据有关国家的申请和筹备情况,由东博会秘书处代表东博会各共办方邀请中国和东盟以外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担任特邀合作伙伴,澳大利亚、韩国、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已相继成为东博会特邀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的关系,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起每届东博会突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在重点合作领域推出先行项目、实现早期收获。王玫黎、吴永霞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 东盟港口建设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现阶段的建设将以发展中国—— 东盟港口交通设施为重点,港口、产业、城市多方面合作联动,形成“海上港口网络”引领中国—东盟地区海洋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东博会正在拟定升级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实施高层对话平台提升行动、专业合作平台提升行动、“南宁渠道”提升行动、服务广西全方位开放发展提升行动、带动广西会展服务业发展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东博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将东博会初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多领域交流的公共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核心平台、中国—东盟新型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围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更加注重展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加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推进落地广西的国家级对东盟重大合作项目走深走实,全力服务中国—东盟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促进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3. 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的生成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开放市场,密切合作,在经济贸易往来、直接投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港口城市的合作早已悄然跟进,不论其最初是受何种原因的影响、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与交流,随着双方的合作升级,中国—东盟港口合作不断实现互利共赢。
港城互动是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主线,它贯穿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低碳时代对港口生态环境的标准和要求日益提高,在内外因素联合推动与作用下,港城互动出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2013年,以广西钦州为基地,连接东盟47个港口城市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与东盟海上互联互通的重要合作机制。该合作网络通过完善机制建设、促进投资合作、深化文化交流等多项措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基于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了39家成员单位,涵盖了东盟国家主要港口,成功构建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开放性机制和“一带一路”的海上桥梁。至今该合作网络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东盟港口城市之间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完善机制建设、促进投资合作、深化文化交流,推动合作网络渐次铺开、海上互联互通做深做实、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合作网络的成员已经发展到39家,覆盖了中国—东盟国家的主要港口机构。其中在中国—东盟海上基金的支持下,广西已在钦州市建设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相关服务设施,包括水上训练基地、海洋气象监测预警中心、海上搜救分中心、中国—东盟海事法庭等;钦州港与关丹港、西哈努克港等也结为友好港,并正在与泰国林查班港商签缔结友好港;北部湾港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结为友好港;钦州市与马来西亚关丹市建立了轮流举办“两国双园”活动的机制。这些设施与机制的建成和完善,为中国与东盟港口城市的经贸合作打下了现实基础。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机制下,发布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信息平台。该平台是以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机制为基础,致力于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在线物流撮合与交易,并提供金融和保险等增值服务。平台各参与方权益平等,共享平台服务,遵循使用而非占有数据的原则,保障数据方权益。平台将为用户提供全程物流跟踪、物流电子商务、一站式报关、跨境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作为2018年泛北论坛取得的一些系列务实成果之一,中国东信分别与泰国南荣码头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劲升逻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国际港口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提升中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通关、贸易、物流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营。目前,浪潮、华为、阿里巴巴等数字企业在广西的投资已形成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核心研发、数字产业孵化一体的全产业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