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对策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对策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东盟文化融合需要借助媒介工具,传播好双方文化的真实故事,搭建通往双方文化融合的桥梁。据统计,2016年中国—东盟双方互访人数突破3 000万人次。目前中国与东盟已互为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对策

文化交流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信息文化的共享意味着人类文明多元文化的交融,既要尊重、包容多元文化,又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东盟国家作为“一带一路”通往中东、非洲、欧洲的关键节点,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发展好中国—东盟文化融合事关全局。因此,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限于经济上的利益交易,更需注重文化的交流。

(一)增强政治互信,构建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机制

良好的政治互动会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两国间的政治交恶会弱化两国的文化交流,甚至一旦产生激烈矛盾,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要在大局上和战略上保持良好沟通,尊重和认识相互间关切的核心利益,建立一套具有规约性的文化合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人交流文化机制。中国—东盟(10+1)文化论坛是中国与东盟领导人政治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东盟整体与中国文化合作的关键纽带。领导人保持沟通是双方政治互信的体现,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打开合作的路径。二是建立地方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地方政府间的交流是深入影响民间文化交流的中间纽带。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建立一套地方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如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机制,通过政府间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双方文化的认识和传播,拉近地方民众相互间的距离,促进地方性的文化融通。

(二)合理利用媒介,搭建双方的文化传播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占据主动性,是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中国—东盟文化融合需要借助媒介工具,传播好双方文化的真实故事,搭建通往双方文化融合的桥梁。一是构建由双方人员共同建立的新闻媒体,以“一带一路”为主线,用不同的语言传播同一种声音,用不同的文化模式在同一个平台上传播共同的理念,既要保持新闻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又要保证文化价值的有效性,充分使中国和东盟的人民认识、理解、尊重、消化、接纳、包容“一带一路”共同创造的文化。二是培育智库学者的文化交流机制。智库学者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的观点影响所在国民众和他国学者的看法。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搭建好智库学者交流的平台,为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引导新闻媒体正确、客观、真实地报道,促进相互间的了解,推进双方的文化融合。

(三)构建开放包容的互动模式,树立文化共生理念(www.daowen.com)

在充满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应该秉持一种相互尊重,以平等的身份、客观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应在“异中求同”,在“同中促进”,共同推动不同文化的融通。中国与东盟顺应历史发展的步伐,在坚持文化以我为主的同时,展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平等相待的姿态,促进中国—东盟文化的融合。一是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和东盟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民风习俗差异明显,因而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积极的姿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二是构建共生发展的模式,拉近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中国少数民族和东盟国家的一些主体民族的文化相近,具有相通性,双方应充分挖掘本国民族文化价值,建立企业间、贸易间、经济间、民族文化产业间的对话交流模式,重视文化交流的分量,挖掘共同的文化价值,树立文化共生的理念,拉近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距离。三是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和东盟国家需要谨慎西方文化的渗透,特别是西方国家有形的和隐形的文化侵入,认清其本质,及时抵制;同时西方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西方文明更需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

(四)遵循多样性文化机制,提升文化交流的质量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从大局出发,强调整体文化对接的情况下,拓展多边的文化交流机制。一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双向交流。旅游文化产业既是提供收入的主要途径,又是民间文化互动的重要桥梁。推动旅游人数不断提高,举办双向文化旅游交流年,打造共同文化旅游产品,注重民间人文旅游领域的文化价值。据统计,2016年中国—东盟双方互访人数突破3 000万人次。2018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双向人员往来超过5 500万人次,其中包括中国访问东盟近3 000万人次,东盟国家来华旅游约2 540万人次。目前中国与东盟已互为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二是发展多样的青年教育文化交流模式。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不仅提高整体人数,注重双向交流人数的比重,注重文化交流专业的配置,还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培育,共同开发文化教育上的文化内容,促进双方的文化认识。三是提升人才培养机制。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系中,积极对传媒产学对接机制、人才需求分析机制、培养计划更新机制、培养方式转换机制、教育氛围营造机制、培养效果监测机制等机制进行研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青年作为文化交流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融通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同时推动“一带一路”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东盟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东盟中心,http://www.asean-china- center.org/asean/dmzx/ 2020-02/4249.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