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Malaysia),简称大马,首都吉隆坡,实行君主立宪联邦制。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13个州是西马的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榔屿、霹雳、玻璃市、雪兰莪、登嘉楼以及东马的沙巴、沙捞越。另有首都吉隆坡、布特拉再也(布城)和纳闽3个联邦直辖区。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 266万。其中马来人69.1%,华人23%,印度人6.9%,其他种族1.0%。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
在取得独立之前,马来西亚经历了英国百余年的殖民统治,英国“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极大地影响了马来西亚的社会文化观念。马来西亚马、华、印各族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文化,这就使得建国初期的马来西亚三大族群之间本身就已经存在很大的沟壑。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隔阂和利益冲突必然存在。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族群之间磨合与共融,在马来西亚政府以及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马来西亚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也实现了多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纵观过往,马来西亚文化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以族群多元文化著称。多元文化,是指文化具有多样性,并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影响甚至互相融合。1957年8月3 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马来亚自此从一个封建的、传统的国家开始迈向资本主义的、民族的新兴国家。独立初期国家建构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独立民主国家。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国家的同时,调和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成为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www.daowen.com)
第二,和而不同,尊重不同民族的特有文化,同时保持国家思想统一。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人口总和占到马来亚总人口的90%,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使用马来语,认同“马来至上”;华人信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坚守中国传统民族习俗;印度人族群生活以宗教为主导,日常生活与宗教息息相关。不同族群之间迥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得其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且不可统一化的特点,为了化解民族冲突,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的是承认各族群地位平等,承认各族群文化特质,理解各族群文化差异,但同时把族群观念纳入国家思想的政策,这就从宏观上把国家内多民族思想意识与国家意识达成了统一,减少了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意识之间的敌对意识,促进了国内各族群之间的和谐共存。
第三,“马来优先”政策。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宣扬多元马来西亚、尊重各族群文化,承认各族群民众地位平等,提倡马来西亚各族群和谐共处,但同时却又立法强调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努力塑造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推行“国民教育政策”。如国家规定宗教自由,把伊斯兰教定为官方宗教,为马来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准入政策,推行“大地之子”政策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则强化马来语、马来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主流地位,并对其他族群语言与文化活动加以限制,加大对马来人教育的特别扶持,例如华文学校如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则必须进行改制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巫统政党中,也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民族应以马来人为核心,以马来文化为特征,并将国家看作是维护马来文化、实现马来族群使命的制度性组织”。也因此,马来民族主义下的马来西亚族群文化,与同样面临族群文化的新加坡相比,形势更为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