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预算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预算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预算基础体系问题1)缺乏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或职责界定不清,财务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警”,而非战略伙伴。

预算管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2.1.2.1 企业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预算管理在我国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基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全部被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虽然这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预算机制完全是与财政预算融为一体的,企业的预算只是附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而成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预算管理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定额管理,60年代又推广了班组核算管理,80年代又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市场预测目标管理等18种企业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对强化企业管理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企业现代化管理理论被引入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被广泛采用,推动了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同时,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相继出现。例如,以销售收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等。

2000年9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颁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2001年4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企业对年度内的资本劳动与各项财务活动,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2年4月,财务部又颁布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企业应实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这些行政规章的颁布,标志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已经在我国各界得到广泛认同,并进入到了规范和实施阶段。

2.1.2.2 我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遇到的问题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预算意识问题

1)认为预算与公司的战略关系不大,缺乏明确的手段对公司的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进展状况进行细化。

2)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不能有效地提高本部门的运营效率

3)认为预算编制中基于的市场因素会不断变化,可能使预算流于形式。

4)认为预算就是一系列勾稽关系严密的表格。

5)认为企业内外部变化大,难以预测。

6)认为预算只是编给上级或者领导看的,与实际工作没什么关联。

7)认为预算费时费力,效果不好,不必实行。

8)认为预算管理约束太强,不愿实行。

2.预算基础体系问题

1)缺乏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或职责界定不清,财务部包揽了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业务、职能部门参与配合较少,将财务部门看成“交警”,而非战略伙伴。

2)预算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之间协作不畅、相互推诿。

3)没有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预算标准化管理程度较低,预算口径、方法等不统一,因人而异,预算操作无章可循。

4)缺乏和预算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预算无法得到重视。

5)成本定额、会计核算等基础薄弱,无法提供有效的历史数据来支持预算编制工作。

3.预算目标问题(www.daowen.com)

1)缺乏对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的进展状况进行细化的明确手段。

2)缺乏有效的预算目标制定和分解模型,预算目标制定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

3)预算目标的制定与公司战略目标不一致,主要采取从总部下压的方式,缺乏上下级的沟通协调。

4)预算松弛,预算成为形式。

4.预算编制问题

1)往往以年度为单位,缺乏季度与月度预算,不利于日后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

2)以考虑上年完成情况的变动幅度为主,缺乏与当年工作计划的支持与链接,导致预算审批部门在审核预算时缺乏有效的依据。

3)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与现金预算缺乏整合。

4)以公司总预算为主,缺乏各责任中心的分解数据,导致后期无法分别监控和考核。

5)缺乏足够的系统支持,预算编制工具不联网,原始数据来自多个系统,无法共享,手工输入,工作量大。

6)以财务部门编制为主,缺乏多角色编制,部分业务预算由财务部代为完成,削弱了预算的合理性和对业务的指导作用,导致预算管理的责、权、利不匹配。

5.预算监控与分析问题

1)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控制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事中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

2)预算监控以手工审批为主,缺乏有效的工作和手段以支持动态过程监控。

3)会计核算对预算的支持力度不够,无法直接准确获取预算分析所需要的实际数据,难以实现实时在线分析。

4)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

5)“年末狂欢”,为了明年能获得更多预算,设法将今年的预算全部花完。

6.预算调整与考核问题

1)缺乏预算调整,使得预算由于未能随着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而失去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2)不断追加预算,且按追加后的预算目标进行考核,对于相关影响因素未予区分并落实相应责任,导致预算刚性不足,对预算的严肃性不够重视。

3)绩效考核与公司预算目标不匹配,预算目标与考核“两张皮”。

4)预算考核未落到具体责任中心,使得预算发生部门缺乏预算控制的意识,易造成总预算超标等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