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演进与实践应用

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演进与实践应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日本事业部制的预算管理是这种参与型预算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引入这一理论使企业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预算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演进与实践应用

预算(Budget)一词源于法文Bougette,意思是指皮革制成的袋子或公文包。在19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有一种习惯,即在提出下年度税收需求时常在英国议员们面前打开其公文包,展示其需要的数字,因此财政大臣的“公文包”意指下年度的岁入岁出预算数。大约在1870年,Budget一词即正式出现在财政大臣公文包中的文件上,这就是预算制度的最初来源。

近代预算制度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就预算制度的应用而论,首先应用在政府机构,再逐渐推广到企业组织。预算管理自19世纪末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

2.1.1.1 产生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企业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管理。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工业生产有了快速发展,尤其在20世纪初,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管理人员急剧增加,产生了分权化管理,如何使管理分权又不失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同时,由于机械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企业生产过剩,市场低迷,企业为求生存,借助预算制度协调产销及内部各部门,进而控制成本,以求增加利润。最初,企业预算主要用于支出和经费的控制,以后又在销售、企业扩张和设备购置等方面采用预算控制。企业对生产等相关业务详加规划、协调与控制,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也带动了预算管理的推行。预算作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借助预算制度的推行,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事先规划、控制,还可以有效协调各个部门,以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1911年,泰勒创建了“科学管理”学说,促进了美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科学管理原理的探讨和研究也促使企业预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成为预算管理中常用的方法。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预算和会计法》(The 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使预算管理的职能普遍为人们所了解,企业纷纷引入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1922年,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创始人的著名学者麦金西( Mackiasey J.O.)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ol),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从控制论的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当时企业界如何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贡献良多。该书的面世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

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与采用,先后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1924年,日本人将《预算控制》-书翻译成日文,颇受企业界青睐。接着,《预算控制之研究》及《预算控制论》等有关预算管理方面的书籍不断被推出,不仅详细介绍了预算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术贡献很大,还促使企业界人士注重成本规划与控制,对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均有重大影响。在欧洲,德国人Lehmaun M.R.于1925年所著的《工业成本计算》及在1930年出版的《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两本著作,都详细阐述了企业的经营计划,对企业界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应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预算管理的产生期,预算管理作为协调、控制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对预算制度的关心度也开始提高。

2.1.1.2 发展期(20世纪30~7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大规模应用于企业生产,社会生产力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利润普遍下降。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提高经营管理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建立起许多量化的财务管理模型,如盈亏平衡点分析、弹性预算法、变动成本法、差额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了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www.daowen.com)

20世纪40年代,西方的一些管理学家把行为科学的原理应用到职能管理上,形成了“行为科学管理”(Behavior Scientifc Management)学派。该学派主要是应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并激励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预算管理吸收了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倡并实行分权式的参与式管理,也就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流程,使企业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员工都参与预算的编制,使预算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日本事业部制的预算管理是这种参与型预算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参与型预算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整体观念、注重人性观念、讲求人际关系、重视长期规划、运用动态管理。

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数量管理”(Quantitative Management)学派把数量经济的原理与运筹学的方法引入管理科学。预算管理受其影响,运用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首先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演算,使预算管理从预测、编制到执行、控制的过程更加科学化。60年代,管理学家将系统论的原理引入管理科学,形成“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学派,认为管理人员在执行各项管理职能时,应从全局出发、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最优化规划和控制。引入这一理论使企业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权变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学派的出现,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它的产生使预算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彼得·派尔首先成功地将零基预算法应用于公司费用预算的编制;1971年该公司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采用了零基预算法,并获得成功。同年,时任佐治亚州州长的美国前总统卡特聘请彼得·派尔为佐治亚州建立了零基预算制度,成功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政府预算的编制。卡特在当选总统后的1979年,又指示联邦政府要全面采用零基预算,使零基预算在美国颇为流行。随后邻国加拿大的一些企业也纷纷效仿。现在零基预算被公认为是管理间接费用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参与型预算管理与零基预算的形成是预算管理在企业界得到普及推广应用的结果,预算管理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得到迅速发展。

2.1.1.3 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企业预算管理的信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从而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使企业对未来的经营预测、预算目标的制订,特别是中长期预算目标的制订,有了更为可靠、科学的资料依据,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信息的快速收集、准确传递与方便订阅,对费用、成本预算的控制形成了更强有力的硬性约束,对预算差异的分析也更为快捷、准确、科学,对业绩的考评也更为合理。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逐渐使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企业内部运作划分成几个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使企业将会计核算、管理会计、物料管理、生产制造、销售业务、质量控制、资产管理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计划系统进行管理,使业务流、现金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计划管理新模式。但ERP系统的计划主要侧重执行层面,计划的周期主要以天或者周为单位,对于以月、年为单位的经营计划,或者以3~5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周期的战略计划,ERP系统不能很好地实现相应的计划和预算功能。一些专注于进行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或产品大量涌现,如Hyperion、Cognos、SAS、SAP计划与合并系统等。这些产品能够更灵活地定义预算编制的周期,具有更丰富的预算编制功能,能更好地满足战略计划、运营计划管理的需要,并能与ERP系统的执行计划进行对接,使各种规模的企业都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析。

总之,经过百余年的运用、发展,预算管理已经日臻完善,趋于成熟。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手段,很多跨国公司对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时,也往往偏重于以预算为标准进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