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4.1节中说明,即便不存在区域自然禀赋的绝对优劣差异,经济集聚仍会产生。同样,本节将对分工经济展开论述,说明即便微观上劳动者不存在差别,宏观上区域也不存在差别,仍然会形成微观层面人的分工与宏观层面的区域分工。
在微观层面,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对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效应递增是产业分工的主要原因。Smith(1776)就曾指出,与分散注意力在多种实物上相比,劳动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会更易于发现达成目标的简便方法。von Hayek(1937)的知识分散理论除了说明人的能力在各方面可能存在客观差异,同时也指出,对于个体而言,其进行学习与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和知识,这说明了劳动者的劳动实践具有相对的稀缺性。Arrow(1962)认为生产者在生产中会通过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促进该种工作的生产效率。而这种干中学效应对时间投入的边际产出效应是递增的,这可以从学习曲线/练习曲线(Practice Curves)与遗忘曲线(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上体现出来。学习曲线包括狭义的学习曲线与广义的学习曲线。狭义的学习曲线指劳动者个体的学习曲线,又称人员学习曲线。广义的学习曲线反映的是以飞机工业为代表的众多行业,也称生产进步函数。学习曲线指出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存在一种熟能生巧的现象,即每次完成某种相同类型的工作后,下一次进行该类型工作时的效率将会提升(陈志祥,2007)。而遗忘曲线则是Ebbinghaus(1885)提出的一种反映学习之后遗忘进程的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放缓。学习曲线与遗忘曲线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个体进行分工可以通过干中学效应提高每种工作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绩效。(www.daowen.com)
在宏观层面,各种区位理论说明即便区域不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也会出现分工。在von Thünen(1826)的杜能圈与农业区位论中假设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是一样的。Weber(1909)的工业区位论中区分了和所有工业有关的一般因子与和特殊工业有关的特殊因子,其实是将区域禀赋(特殊因子)与区域本身(一般因子)相剥离。他们指出,即使不存在区域间的自然禀赋差异,对于收益与中心地区距离(运费)敏感性上存在差别的产业,会倾向分布于不同的区位。虽然他们的理论中隐含了集聚经济的作用,存在一个决定运费差异的集聚中心,不过即便位于中心的产业不是集聚分布而是均匀分布,也并不影响其理论的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