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3.4.1小节中指出,产业集聚是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两者的结合。与产业集聚一样,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都是一种过程现象,其形成具有外生因素与内生机制的合理性。对于这些经济性的来源,将在本书4.3节中系统述评,本节仅辨析其内生机制的相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涉及产业集聚内生机制的相关概念,常见的有集聚经济、聚集经济、分工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学习经济、关联经济、外部经济、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其中,集聚经济与聚集经济可认为是等同概念,是经济集聚形成的内生机制,对应的英文概念都是Agglomeration Economics,也有少数文献将聚集经济对应Aggregation Economics。分工经济(Division Economics)则对应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集聚经济从含义上包含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而网络经济存在于生产过程外,其又可细分为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外部性与外部性经济是与内部性相对的一种研究视角,对同样的经济性来源,根据研究主体与视角的不同,是属于外部经济还是内部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经济都可分为内部与外部,关联经济则一般多从外部经济的视角出发。分工经济与关联经济具有辩证关系。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是集聚经济与分工经济的交互,专门化经济主要源于规模经济与网络经济,并将分工经济外部化;多样化经济主要源于范围经济与网络经济,将分工经济内部化。上述概念的逻辑关系如图3.7所示。
图3.7 产业集聚内生机制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注:内部外部指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如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1.集聚经济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包含关系
在相关研究中,因为研究视角与层面的区别,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学习经济、关联经济的定义各不相同,从其根本意义出发,可以更清楚地理顺其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指生产同一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下降,而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指生产不同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下降(Panzar,1981;吴建伟,2009)。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在生产者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而网络经济则是产生与作用于生产过程之外。狭义的网络经济仅源于信息和计算机网络,广义的网络经济则源于一切生产者与组织间的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正式的市场关系,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因此,网络经济包含了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其中,学习经济是指生产个体通过获取其他生产个体的知识溢出对自身产生的正面影响,这种知识溢出可以是主动的学习,也可以是被动的吸收。关联经济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经济,是生产个体通过市场交易使自身效用得到提升,关联经济是分工经济的实现,但在含义与范围上又有所区别。
在集聚经济与上述概念的关系上,有学者将集聚经济等同于规模经济(Cardenete,2003;O'Sullivan,2013)。而更多学者则认为集聚经济是由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产生的。本书认为,集聚经济范畴是一切引起集聚的经济性来源,因此集聚经济包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需要指明,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自身带有的生产集聚(生产同类产品或不同产品)的特点相比,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的存在并不依托于集聚,即便在不存在集聚时,也可能存在知识溢出与交易,但由于知识溢出与交易的成本与各生产者与组织间的距离呈反向关系,为了获取更强的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而集聚,是集聚经济的重要方面。
2.分工经济与关联经济的关系
分工经济与关联经济存在辩证关系,特别是企业间的交易关联。从生产阶段上讲,分工处于生产阶段,是分工“剩余”的形成阶段,交易处于再分配阶段,是分工“剩余”的实现阶段。即分工是交易的基础条件,交易是分工的实现条件。
但两者又有区别。首先,在理论情况下,存在分工但不交易的情况,即生产者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自行生产,也存在交易但不分工的情况,即每个生产者的生产结构相同,但由于消费偏好不同因此存在交换。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处于生产阶段的分工,与集聚经济并没有直接相关性。社会生产分工产生的各个产业,多为存在集聚经济的产业,但也有不存在集聚经济的产业,如一般研究中认为,工业存在较强的集聚经济特征,农业不存在集聚经济特征,或集聚经济较弱。而交易则是具有明显的集聚经济特征,虽然农业的集聚特征较弱,但农产品的交易还是会集聚在城镇。在网络购物出现之前,交易意味着“见面”与“货比三家”。可以说,交易的集聚经济性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集聚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www.daowen.com)
外部经济由Marshall(1890)提出,其用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来描述土地、劳动力、资本三种传统的生产要素之外的“工业组织”要素的作用形式。其将企业组织内部由于设备与管理费用分摊、技能提高、协作完善等因素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称为内部经济,而将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导致的生产成本减少称为外部经济,也称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包括与供应商与市场距离缩减、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等。
Pigou(1920)从福利经济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外部性问题,用边际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不一致性来阐述外部性,并在外部经济的基础上,从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的角度提出了“外部不经济”,将原本仅用于探讨外部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延伸到企业与居民间的外部性问题,并提出可以用庇古税(Pigouivain Tax)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Coase(1937)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与外部经济。其认为外部性不是一种单向作用,而是具有相互性,并指出庇古税在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为零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时,也可以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如合并、谈判)等手段,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在探讨集聚经济、分工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关系时,Weber在工业区位论(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中指出集聚经济的存在是因为生产集聚所形成内部与外部性,其认为(单一)产业集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驱动作用分别为企业自身规模扩张获得的内部经济和同类企业集聚获得的外部经济。Hoover(1948)把集聚经济区分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类,并认为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均属于外部经济。Hoover的这种思想是来自Ohlin(1933)的观点。可以发现,Hoove将集聚经济分为内部与外部,但其内部集聚经济并没有包含企业内部范围经济与内部学习经济。石东伟(2011)认为,城市中的产业集聚会带来外部经济,实际上也是将集聚经济与分工经济等同于外部经济。
Scitovsky(1954)将外部经济区分为资本外部经济(Pecuniary External Economies)和技术外部经济(Technological External Economies)。资本外部经济也被译为金融外部经济(朱希伟,2005)。Scitovsky文中的技术外部经济指生产者之间通过知识溢出对彼此生产函数的影响。Rosenthal(2004)进一步将技术外部性分为产业外部经济、地理外部经济与时间外部经济。但无论如何分解,技术外部性的概念都与学习经济类似。
Scitovsky文中的资本外部经济指生产者间通过交易关系对彼此的影响。Krugman(1991)将生产者间的交易关系扩展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李金滟与宋德勇(2008)将生产者间的交易的影响作用命名为资金外部经济Ⅰ,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交易的影响作用命名为资金外部经济Ⅱ。Oughton(1997)提出集体外部经济(Collective External Economies),指的是企业间技术研发、培训、融资、销售、出口与其他商业服务方面的广泛合作。李金滟与宋德勇文中的资金外部经济Ⅰ、资金外部经济Ⅱ,与Oughton(1997)提出的集体外部经济的集合类似,也与范剑勇(2011)文中由“配套产业”与“市场规模”引起的货币外部性经济的概念类似,都可以等同于关联经济的概念。依照Castells(1996)、Pflieger(2010)、Taylor(2010)等学者提出的流动空间理论(Space of Flown)与城市网络理论的观点,一切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的运行模式均是以网络(系统)形式存在。从这种“外部即网络”的观点出发,网络经济的范畴除学习经济与关联经济,还包含所有的外部性经济。
就本书看来,在产业集聚研究使用外部经济的概念,会存在两个不足。
不足之一是模糊性。张五常(2000)、杨小凯和张永生(2000)都多次提及外部性具有模糊性与没有意义,这种模糊性在于产权没有界定的情况下,无法确定何谓外部经济,何谓内部经济。Marshall、Coase、Weber都是以企业组织为研究主体来区分内部性与外部性,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人与家庭为研究对象,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外部经济的确定,会根据研究主体与视角的不同产生变化。如企业组织内部同事间的知识溢出,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外部学习经济,而对于企业则是内部学习经济,同一个城市内企业间的知识溢出对于企业是一种外部学习经济,而对城市则是一种内部学习经济。又如某一企业增加一种或多种产品产量是对该产业其他企业形成的正面影响(如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对其他企业而言是一种外部经济,而对于产业或区域而言则是一种内部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经济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与层面都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而立足于关系的关联经济可以理解为只属于外部经济。
不足之二是笼统性。由于外部经济本就是从市场失灵角度去探讨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的影响(Greenwald,1986)。正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会导致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非有效或非最优现象。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致力于将外生影响因素内生化。在研究产业集聚时,在当对集聚与分工的产生机制与评价不明晰时,不得不借助外部经济的概念将一些变量内生化,这其实是体现了一种被迫与无奈(刘激光,2011)。而当在明确外部性来源,即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经济等具体概念时,再去使用外部经济概念则无疑是“舍本逐末”。
4.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的来源差异
依据集聚的产业种类,产业集聚可以细分为区域产业专门化集聚和区域产业多样化集聚,而集聚经济与分工经济的交互作用则可以细分为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专门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指某一特定区域由于单一产业集聚形成的各种经济性,又被称为地方化经济、定域化经济(程进,2005)与区域化经济(徐盈之,朱依曦,2010)。多样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指某一特定区域由于多种产业集聚形成的各种经济性,又被称为城市化经济(O'Sullivan,2013)。
李金滟与宋德勇(2008)论述了专门化经济、多样化经济与各种外部性的关系,其认为专门化经济的外部性来源于资金外部性Ⅰ(生产者间的交易关系)、MAR技术外部性(同类产业内的学习经济)、专业化劳动市场外部性与资源外部性(专业化生产要素的共享),多样化经济的外部性则源于资金外部性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Jacobs技术外部性(不同类产业间的学习经济)、多样化劳动市场外部性与公共品外部性(非专业化生产要素的共享)。这种划分方法在两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使用了模糊而笼统的外部性与外部经济概念,没有考虑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对产业集聚的作用;二是依据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对资金外部性的划分与归属存在一定问题,专门化经济、多样化经济均有关联经济的来源,也均涉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其区别并不是生产者间、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差别,而是同类产业内关系与不同类产业间关系的差别。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李金滟与宋德勇的划分思路及对专门化经济、多样化经济来源的系统分析还是为本书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与方向。
本书认为,专门化经济的来源主要为规模经济与专门化的网络经济,并将分工经济外部化,多样化经济的来源主要为范围经济与多样化的网络经济,将分工经济内部化。其中,多样化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系可以从Goldstein&Gronberg(1984)得以表达,他们通过对Panzar(1981)研究中对范围经济的扩展,提出多样化经济的来源,即城市中对两个或更多产品的联合生产(不一定在一个企业内部)的成本比在不同地区分别生产时成本更小。本书对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更为详细的述评见4.3.2与4.3.3小节。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理论上,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的来源具有差异,但在现实中Fogarty(1988)指出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实际来源的差异非常小。同样的生产资源、基础设施,如果被同一产业独享,那表现的就是专门化经济,如果被不同产业共享,则表现为城市化经济。在很多研究中,很难区分专门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在现实中的明显差异(Mills,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