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集聚: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完美结合

产业集聚: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集聚具有结合性,是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两者的结合。分工亦被称为“劳动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为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工作、职能或部门。而在自然分工发展为以产业为类别的社会分工后,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结合出现了更为复杂与多元的交互作用。图3.4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结合过程注:图中圆圈为经济行为个体,1—4分类产业,产业1与产业2的产业关系密切,产业1与产业3的产业关系不密切。

产业集聚: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完美结合

产业集聚具有结合性,是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两者的结合。

Marshall(1890)用集聚(Agglomeration)描述了企业集中在一地的现象。之后,Weber(1909)对集聚正式进行了论述。在韦氏词典中,集聚被解释为过程或行动的大量集中。钟华(2004)将经济集聚(Economic Agglomeration)解释为一定数量的经济单位和活动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现象。经济集聚的集聚主体是经济单位和活动,其内涵较产业集聚的集聚主体(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更为宽泛。

分工亦被称为“劳动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为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工作、职能或部门。盛洪(1995)认为,对个体而言分工就是劳动的分割(Division of Labor),指将原先由一个生产者与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分为两个及以上的生产者与组织进行操作。Young(1928)认为,分工可以将一组复杂的生产过程转化为多个环节陆续完成的简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从以性别和年龄等纯生理的差别而形成的自然分工,逐渐发展为以产业为类别的社会分工(刘树成,2005)。Marx(1859)按层次,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基于生产大类的一般分工、基于大类内部细分的特殊分工与基于生产工序的个别分工。以区域作为分工的研究对象,即出现了区域分工,也被称为“劳动地域分工”(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社会劳动分工在空间中的呈现形式(崔功豪,1999),即区域从提高产出绩效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条件(包括外生因素与内生机制),出现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分工现象。魏后凯(2007)认为,区域分工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专门化)、区域间的产业内不同产品的分工、区域间的产业链分工。

一方面,通过对产业集聚与经济集聚的概念对比,可以发现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是作为主要的经济单位存在的,因此产业集聚可视为一种经济集聚现象。另一方面,联系密切的企业的存在基础是由分工形成的产业,因此产业集聚也可视为一种产业分工现象。综合来看,产业集聚可视为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两种内涵的结合。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集聚与生产的分工一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由于人类具有群居性,在集聚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分工,即便在史前与农业文明时期,也存在男耕女织等简单形式的自然分工。而在自然分工发展为以产业为类别的社会分工后,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结合出现了更为复杂与多元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产业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人们的交换需求,促进了经济集聚;另一方面,经济集聚扩大了市场规模,又进一步促使新产业分工的出现。如Smith(2013)就指出,分工是人类社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点,且受市场规模(集聚)的限制。可以说,分工与协作作为人类的基因被植入在集聚之中,产业分工与经济集聚是一种“蛋与鸡”的关系,从人类生产活动开始即存在了。因此,在众多学者的观念与理论中,都将具有共生关系的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陈秀山,2005;李学鑫,2007)。(www.daowen.com)

本书认为,虽然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二者在形成的外生因素、内在机制及其影响作用上都存在不同,而二者交互后所形成的产业专门化集聚与产业多样化集聚会对经济发展有更为复杂的影响,因此对二者的区分是有必要的。从图3.4可以看出,一般理解的产业集聚过程即从左上方向右下方演化,但通过把产业集聚分解为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两个独立的现象,可以发现还存在集聚不分工、分工不集聚两种理论上的中间阶段。

对于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各自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本书将在4.1节与4.2节中进行系统述评。

图3.4 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的结合过程

注:图中圆圈为经济行为个体,1—4分类产业,产业1与产业2的产业关系密切,产业1与产业3的产业关系不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