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住房保障体系的结构特征

探析住房保障体系的结构特征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住房保障体系的形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房保障体系的整体性结构特征及其体系内容的结构性特征。但住房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特征更多体现为各种问题的涌现。问题导向性的制度供给,使得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供给在于解决当时所需解决的问题,并未考虑到制度内容设计的完整性。体制和各种制度环境的约束,使得住房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的具体实施并不能达到制度预先设计。

探析住房保障体系的结构特征

住房保障体系的形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房保障体系的整体性结构特征及其体系内容的结构性特征。

1.框架结构特征与问题

整体上,我国住房保障经过十多年的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其他各种住房保障政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保障体系。但住房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特征更多体现为各种问题的涌现。

在整体性结构特征方面,可从覆盖人群、保障方式、资源配给的整体性结构加以描述。第一,住房保障体系覆盖结构的真空地带。从住房保障体系覆盖的人群来看,由于住房保障体系的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使得今天基本成型的保障体系框架存在覆盖群体的真空地带,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首先是购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又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实质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其次是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资格条件,又难以通过市场购买商品住房的家庭,这类家庭也需政府给予住房保障。再次是户籍歧视导致农民工未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甚至很多城市也未能将因无住房不能独立立户的户籍自然家庭完全纳入其内。第二,住房保障中,租购保障结构及其资源配置结构的倒置。从1998年住房领域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租赁性保障与产权性保障之间,在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一直处于不协调状态。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制度设计更多偏重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到2006年依然还有70多个地市级未建立起相关规章制度。而制度执行,也正由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滞后,使得我国住房保障的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等更多流向到产权性住房保障中(即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限价商品住房项目),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并不吻合,尤其是2007年(包含2007年)之前。

2.内容结构特征与问题(www.daowen.com)

住房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是指住房保障体系各项制度设计内容和体系运行的实施内容两个方面。尽管各项制度设计内容,随着时间的推进正逐步改进,但一些制度硬伤是短时间内难以化解的。

各项制度内容结构设计问题。问题导向性的制度供给,使得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供给在于解决当时所需解决的问题,并未考虑到制度内容设计的完整性。如经济适用住房出台时,更看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制度准入条件的限制并不严格,更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类情况也发生在目前大力推进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之中,其相应的退出机制也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制度相关内容冲突是制度设计中的另一缺陷。如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中,资金的安全性要求住房公积金贷款将资金更多借贷给中高收入群体,但住房公积金作为住房保障制度,其立足点更应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显然,在制度设计的初始基本环境中,这一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和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突出,这一制度设计问题随之也暴露出来。

各项制度内容实施问题。体制和各种制度环境的约束,使得住房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的具体实施并不能达到制度预先设计。如公共住房供应主体应包括政府、开发商、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等。但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供应责任更多在于地方政府,即使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采取市场运行方式,但这一模式处于萎缩状态,且责任主体更多在政府。而其他供应主体,如集资建房,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甚至政府对这类模式持不支持态度。实施不公是制度运行的另一缺陷。由于我国缺乏相应居民信息系统,或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使得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更多非制度因素的责难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