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短缺是各国在住房领域面对的最主要的住房问题,英国历史上的住房短缺表现为两种形态三个阶段,即由城市化人口剧增,以及战争因素损毁大量房屋所引发的住房资源严重短缺形态,房价高涨导致中低收入人群住房购租可支付性问题所产生的住房相对短缺形态。而供给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供给质量低劣问题,这一形态大多会与住房外部负效应结合在一起,形成或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9世纪中叶,英国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阶段,大批农民进入大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城市住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私人、建筑商、企业等追求单位面积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以期在狭小的空间里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但住房依然空前拥挤,出现了大批低质量的联排式、大杂院式及“背靠背”式房屋,有时三至五个家庭一起挤到一间12平方英尺甚至更小的房间里[274],人口的膨胀、住房短缺也迫使许多人不得不在城市的角落随意搭建窝棚,与低质量的房屋结合并逐渐聚集,形成贫民窟的形态。到20世纪初,住房短缺依然为一种常态,在伦敦许多破烂不堪的房子中,约3000人住在8人或更多人一间的房子里,约50万人住在3人以上一间的房子里[275]。
20世纪20年代至五六十年代,住房的资源短缺以两次世界大战为时代背景,住房问题因残酷的战争进一步加剧。一战后,退伍军人的复员,人口增长,结婚高潮的出现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战时房屋停建等,使英国出现了更严重的住房短缺,到1923年3月,仅英格兰和威尔士总的住房短缺估计在822000所[276]。到二战期间,英国约有20.8万所住房被炸毁,25万所中度损坏,25万所轻度损坏,约71万所房屋在战火中被毁坏[277],加上战后军人复员和人口出生剧增,英国政府又一次不得不面对严重的住房短缺。60年代,住房严重资源性短缺在政府大量公共住房建设中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公共住房在立法上更倾向于强调数量而非质量[278],此时住房质量问题凸显出来,如利物浦内泽里提供给清理贫民窟住户的住区,搬迁租户两年后就开始抱怨潮湿、电梯损坏、取暖费用等问题[279]。(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住房制度的改革带来了住房市场的繁荣,住房短缺演化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可支付能力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英国住房经历了两轮价格高涨期。第一轮房价繁荣期位于1980—1989年之间,房价增长了2.58倍,尤其伦敦地区房价收入比不断上升,1989年达5.1。第二轮房价繁荣出现于1996—2007年之间。根据英国官方数据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整体房价是1980年第四季度房价的7.83倍,1997年第四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已涨2.98倍[280],2007年7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调查报告称:当前全国的平均房价收入比约为6,伦敦地区则高达9,而其他机构或协会的统计数字更高。在房价高涨的同时,其与住房制度改革带来了住房可支付性短缺,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居住在阴冷、潮湿、质量低劣的临时住所,甚至流落街头[281],即使政府加强低收入人群住房建设与居民可支付能力支持,但到2005年,依然有100多万所阴冷、潮湿的社会住房,需要改善为体面住房[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