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江[1]
摘 要 本文在对“中国模式”转型绩效内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将“中国模式”转型绩效划分为三个主要维度,分别为体制转型绩效、结构转型绩效和发展方式转型绩效。构建“中国模式”转型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分配指标权重,对“中国模式”转型绩效综合指数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得出:第一,从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的时间内,“中国模式”转型绩效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未来,如何保持“中国模式”转型绩效的不断递增趋势,这也就是说,未来中国长期的制度变迁中,如果避免边际报酬递减,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需要考虑后期制度变迁效率、“中国模式”转型的成本大小,以及“中国模式”转型成本分摊中的利益方博弈失衡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大小。第二,“体制模式”转型绩效是最为突出的,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直接的贡献力量。这表明在“中国模式”转型中,国家越来越倾向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微观”调控向“直接”调控的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减少国家行政干预。第三,“中国模式”转型绩效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变化与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相互符合。对此本文提出两点政策建议:第一,发挥国家主体在“中国模式”转型后的有效控制作用;第二,“中国模式”转型后期的重点需要根据转型实际结果进行调整。
关键词 “中国模式”;转型;绩效(www.daowen.com)
“中国模式”转型中,中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相比较苏联和东欧更加具有复杂性,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现实,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转化之前,中国是一个农业基础大国,其中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据80%的水平。而苏联和东欧的情况与中国正好相反,在模式转型之前苏联和东欧都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在全国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仅为14%。因此,“中国模式”转型不仅仅是实现“体制模式”转型,更是在“体制模式”转型中,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同时“中国模式”的转型,更是实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中国模式”的全方位转型。本文将从中国体制转型绩效、结构转型绩效和发展方式转型绩效三个方面对“中国模式”转型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鉴于评价定量性指标的获取,本文“中国模式”转型绩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经济学的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