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从游离于世界到逐渐复苏

中国经济:从游离于世界到逐渐复苏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以后,世界各国经济相继走出大萧条的泥潭,制度、政策环境的构建促使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逐渐形成。而中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脱离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策略,确立了封闭条件下由国家发动、城市主导的工业化赶超战略,在极短时间内强制重启工业化建设。因此,与创造了“东亚”奇迹的日本与中国台湾不同,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并未步入“经济起飞”阶段,而是转入大起大落的不均衡增长路径。

中国经济:从游离于世界到逐渐复苏

1949年以后,世界各国经济相继走出大萧条的泥潭,制度、政策环境的构建促使新的世界经济秩序逐渐形成。近代殖民体系的瓦解引起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张,战后投资需求的大幅上升促使国际贸易联系不断增强,加之电子通信领域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增长时代。而中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脱离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策略,确立了封闭条件下由国家发动、城市主导的工业化赶超战略,在极短时间内强制重启工业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主要依靠加快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来推进。一方面,以苏联援建为契机,通过直接从苏联定向模仿、引进的方式搭建工业化、现代化的技术平台。“一五”期间,中国接受苏联援建工业项目达156个,能源工业、国防工业、机器制造业以及冶金工业占到总项目比重的89.70%,引进技术专家3000余人。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资助与管理的高度捆绑,将技术进步的发生领域限制在工业范畴,以奖励代替专利的方式推进私人发明创造的国有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9.80%,远高于同时期的美国、英国日本,1957年工业内部构成中的重工业占比达到45.10%,较1952年上升了近10.10%;经济增长势头十分明显,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20%。

表2 各方对“一五”时期中国经济指标的统计与估计(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珀金斯的估计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麦迪森的估计数据来源于www.ggdc.net/Middison;罗斯基、刘大中、叶孔嘉的估计数据来源于《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但是这种封闭、扭曲的技术进步方式,不仅无法形成以世界市场为需求导向、以技术层级扩散为供给方式的技术进步新型驱动力,反而在降低原有经济模式自我强化成本的同时,增大了增长路径的转换成本,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扭曲与增长表现的失控。因此,与创造了“东亚”奇迹的日本与中国台湾不同,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并未步入“经济起飞”阶段,而是转入大起大落的不均衡增长路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1957—1976年的GDP及各产业增长率指标的记录进行计算,1957—1960年的工业增长率累计上升至88.60%,而农业增长率累计下降至-28.80%;1957—1966年的农业增长率波动系数高达538.46%,是工业增长率波动系数的3倍,GDP年均增长率仅为5.82%,增长率波动系数达到232.99%;1967—1976年间的GDP年均增长率进一步下降至5.46%,远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同期水平。(www.daowen.com)

表3 1957—1965年中国GDP、农业、工业增长率表现(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