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本文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通过一个增长核算和结构分解的基本框架计算增长中的结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产业比较效率的变化,对短期和长期视角下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解释。主要结论如下:(1)劳动生产率变动决定中国经济高增长,而结构转型决定了中国近15年来劳动生产率变动的16.98%;同时,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过去的“结构性加速”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目前中国还并未迈入“结构性减速”,未来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比较效率,而产业比较效率存在着“U型”演变规律,从短期视角来看,“结构性减速”即将发生,从长期视角来看,随着产业比较效率发生变化,中国也可能从“结构性减速”重新进入“结构性加速”通道。(3)未来经济增长能否实现从“结构性减速”向“结构性加速”的转型,一是取决于服务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二是取决于服务业在深化分工过程中的迂回生产与产业关联效应,三是取决于在城市规模格局变化过程中服务业的经济集聚与溢出效应。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分别从短期视角和长期视角提出建议如下:
从短期视角来看,未来应当正确看待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避免出现过去需求管理为主的刺激性政策的负效应。同时,在加快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改善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提升制造业内部生产率,从而应对“结构性减速”。具体而言:(1)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潜力。(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释放生产性服务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并加强产业关联。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引导,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特别是积极发展知识服务业集聚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及现代物流业等高度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3)在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过程中,积极推动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提升,推动智能制造、云计算和物联网信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实现工业内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弥补“结构性减速”带来的对于总体生产率的负效应。(4)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迂回生产与产业关联效应,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结构和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www.daowen.com)
从长期视角来看,未来应着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通过城市化格局的改善,充分提高产业比较效率,加快从“结构性减速”进入“结构性加速”,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具体而言:(1)打通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通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强调总量扩张,忽视了经济结构的均衡和优化。未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产业比较效率演变的规律和结构变化的规律,以提高产业内生产率和产业比较效率为重心,从传统强调总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向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加强高等教育投入,在过去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已经得到提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改变过去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创造新的“人力资本红利”,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为高端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结构提供人才基础,从而形成新的增长潜力,加速从“结构性减速”向“结构性加速”的转变。(3)改变过去“以地为本”的传统城市化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将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形成更为合理的城市化规模格局,特别地,要靠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推进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的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从“结构性减速”向“结构性加速”的转变。(4)适应第三次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打破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加快结构转变,创造结构红利,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结构调整开发增长潜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