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江泽民之后,胡锦涛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强化。此外,他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把生态提升到文明理念的高度,部署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并重,在这“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14]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作了十八大报告。他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重申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到了相同的高度,实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他展望了未来我们要努力实现的新目标: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5]
胡锦涛提出我们应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6]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之,他强调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7]
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生态文明论,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内容。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www.daowen.com)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8]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将无法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发展,人民将饱尝贫困之苦。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步伐无论如何不能停止,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放在首位,显示出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包括人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如何发展得更好,所以理解科学发展观必然要从类的角度去想问题。目前中国正在现代化的轨道上快速运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问题是:是否要在充分实现了工业文明以后再来解决生态文明问题?是否要先生产再治理?先破坏再建设?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不是毫无顾忌的发展,发展若是不讲究方式方法,那样的发展只是一时的发展,难以一直继续下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的那些负面效应已经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如果我们中国只顾自己的经济腾飞而对这些负面效应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势必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与指引价值,让我们能尽最大努力在实践中去避免这些弊端,以顺利地推进实践的过程。勿庸置疑,在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中国目前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方式的改变,还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科学发展观旨在重建一种新的人类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说明人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存在。当这种人类的崭新生活状态形成之时,社会的整个崭新状态也就形成了,这是人的一个类本质的实现。
发展依靠的力量是人,一个社会要发展必定要借助于人的力量和智慧,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上。无疑,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凸显“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而不是将“物”或者说将“商品”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广泛流行,越来越把人看作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似乎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大快乐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资料。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中心,在物、商品与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反对消费至上主义。这样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传入了我国,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和谐与协调,也包括人的各种内在功能和需求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人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集合体,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精神属性,人的这些属性正是通过人的各种内在需求来得到表达。从人的内在需求来说,人有精神、物质、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只有相互协调发展,人才能在肉体上感觉舒适,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人的各种内在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日常的各个生活环节当中,对于那些肢体健全、心智正常的个体而言,他或她的各种需求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也就是表现在他们的劳动行为当中。只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的人的劳动行为才能使人从中获得享受,不仅仅是人获得后续生存的手段,而且更是人自我实现的过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文化、物质、精神等需求得到实现,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产品,还是为了让人通过劳动这种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行为寻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与和谐,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将人限制在经济理性的樊篱之中。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和谐与协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前一目标旨在提醒人们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后一目标侧重于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构成当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感性关联是基于良性的人际互动之上的,因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19]。进一步而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隐藏的恰恰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每个不同的各体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物为本,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组织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要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到基层的劳动者身上,而不是产品身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相互平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具有制度方面的优越性。科学发展观中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从社会的横向上,也从历史的纵向上提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原则也是建立在对生产规模的合理控制和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基础之上的。例如,一些高污染、高消耗而低产出的企业,必须要控制它们的生产规模,该关闭的就应当关闭,该停业整顿的就应当严格督促其好好整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点与江泽民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看法遥相呼应。中国地大物博,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比如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就远远落后于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各个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重点也有所不同,这里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人口、习俗等其他因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条进行了解释: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20]
从人与自然地位的平等和关系的和谐两方面来看,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绿色发展所倡导的价值理论是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提倡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不仅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恶化等联系在一起,还揭示了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准则,即要尽可能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点,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并守护一个绿色家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来能够继续在这个绿色星球上生活下去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绿色的家园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系统,其中我们人类与其他非人类存在物和谐相处,保护非人类存在物的多样性,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我们自身物质生存条件的丰富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人类在衣食无忧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发现生活的乐趣。绿色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场绿色的“接力赛”,虽然提法不同,但是愿景是一致的,就是能为我们这一代人自身构筑一个舒适、健康及宜居的自然环境,同时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很蓝、水很清的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