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倡导众生平等,认为万物相互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平等、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平等及非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平等。也就是说,这个“众生”,它包括了所有的人和动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乃至宇宙万物。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便是一株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植物,也有它的生命的轨迹——发芽、生长、茂盛、枯萎。所有生命体的存在都以大自然为基础,并成为大自然的构成要素之一,没有一个生命体可以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亦是存在或明或暗的相互联系。人作为有高级心理活动的生物,要自觉地去尊重万物生存及发展的权利,并主动地去爱惜、维护万物之间的平等关系。佛家思想也主张慈悲为怀,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走路不踩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在佛家修行者看来,一草一木皆有生命,都有各自的尊严,也都具有佛性,需要人克服对自身的“小爱”,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对它们加以爱护、珍视。要苦自己,利于众生;要谦卑低下,戒骄戒嗔,清心寡欲;要不装饰自己,穿最朴素的衣服,甚至把头发也剃了,吃最简单的食物,并为了爱众生而拒绝吃任何肉类,拒绝杀害任何生命,这便是“不杀生”。“不杀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等,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质特性,很多笃信佛学的人会对那些被人类捕获的动物实施放生以体现慈悲之心。
佛家思想将慈悲分成了不同的层次。《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有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此外,《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中也表达了对慈悲之心的推崇:“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极致的利他行为,佛家将人性的善良进行无与伦比的强化,倡导人们对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怀着一颗悲悯、同情之心。南怀瑾指出:
佛法之言人生者,则以现实人生为本位。我为正业之存在。形器与人间世,乃我相依之存在。物我同体,如儒家所谓“民胞物与”同一观念,且皆具仁慈之大悲……故佛说人生阶段,则以针对现实,牺牲自我,救度大我中之众生。说大乘六度万行,乃充伦理之极致,使行为人格,完成至真至善至美之大成。说“缘生性空,性空缘生”之理性,使精神超拔于现实形器之世间,升华于真善美光明之域。而入世较之出世,犹为难甚!乃教诫行于菩萨道者,须具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之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地藏菩萨之愿,度尽地狱众生,我方成佛。[48](www.daowen.com)
修行的目的便是使对万物的“大爱”超越对自身的“小爱”,克服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本着大慈大悲的情怀,悲天悯人,明心见性,达到“物我同一”的思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