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这三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影响极大,其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都是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在中国源远流长;而“释”的思想,也就是佛家的思想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产生于印度,于汉朝时期由国外逐渐传入中国,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的状态。佛家思想自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影响,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经历千百年的嬗替变更之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相互激荡、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书画、园林、建筑、雕塑、茶道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持续而重要的影响。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佛家思想在中国扎根奠定了基础,佛家思想虽然是外来的,但是它所宣扬的一些观点与儒家思想及道家学说相契合。比如,佛家所讲的“普度众生”与儒家所追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大同篇》)相一致。又如,佛家所讲的“涅槃重生”与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不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佛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大众层面被广泛信奉,主要因其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有其历史原因。比较起来,儒家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每朝每代的统治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统治工具。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等级性、秩序性有助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现并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儒家思想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对于社会中一般的知识分子而言,熟读儒家经典,掌握儒家思想的精粹部分,是通过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从而实现阶层飞跃、光宗耀祖的必要工具。在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当今时代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一经济模式孕育出来的小农意识主张自给自足、安于现状。普通的老百姓身处社会底层,很多人由于家庭贫困而目不识丁,整日混迹于市井之中为生计而奔波,不得不说,对于他们而言,一斗米或一块肉比一本儒家经典更为重要。若说封建社会中的平民百姓并没有受到一点儿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那也是不可能的。作为普通民众,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具体认识更多的在于家庭伦理及个体与宗族之间关系的定位上,而不是“内圣外王”的境界与抱负。对于王朝的更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顾及自己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的基础上做到遵从,成为顺民,并安然于这份平凡与平淡,毕竟像陈胜和吴广这样能够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者还是为数不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葛兰西曾经精辟地指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领导权,一种是文化上的领导权,另一种是政治上的领导权,前者是对应于市民社会而言的,后者是对应于政治社会(即国家)而言的,归根结底,这两种领导权都掌握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手中,因而它们的独立性仅仅是一种外观而已,在东方专制国家,比如俄国,政治领导权比起文化领导权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在西方社会,情形正好相反,文化领导权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46]根据这一见解不难推断,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下的中国社会也和俄国一样有着相同的情况,当政治领导权发生变更之时,平民阶层不会主动地质疑统治者掌握政权的合法性,而仅仅是默认、遵从。对这一部分基数最大的社会成员而言,他们没有知识资本,无法像社会的知识精英那样通过儒家思想来施展治世才能,也无法像道家思想所宣扬的那样远离尘世,找到一个幽静的地方来修身养性。他们往往拖家带口,只能选择面对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无疑充塞着随处可见的压力,必须通过他们的劳动以满足家庭成员的日常需求,如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日子就相对过得安稳一些、富庶一些,但是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尤其是战乱,最遭殃的还是劳苦大众。(www.daowen.com)
普通百姓更能接受的是追求众生平等及救人于苦难的佛家思想,而不是“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当然也不是讲究的避世之策、养生之法的道家思想。因此,肯定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与苦难性,将获得救赎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来世及彼岸的佛家思想,相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言,更能为广大底层百姓所接受。《老子》中描述了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后产生的不同反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第四十一章)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不同身份背景、认知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人群对同样内容的“道”所表达的不同态度:思想境界高的人听到关于“道”的东西会对照自身,更加勤勉地来实践“道”;思想觉悟中等的人听到关于“道”的东西,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而思想修养较低的人听到关于“道”的东西则一笑了之,抱着嘲笑的态度。佛家思想自传入中国后,迅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信奉,当今中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寺庙以及成群结队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也说明了佛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具有历史传承性。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来说,佛家思想认为此生寂灭、希望在于来世,倡导大家安于现状、无欲无求,有助于阶层的固化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治。冯友兰认为,佛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格义,二是教门,三是宗门,即禅宗。[47]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给众人看,大家都保持沉默,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此为禅宗的开端。历经格义、教门及宗门三个演变阶段的佛家思想宣扬众生平等,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人应当慈悲为怀,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万物。佛家思想渗透着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一部分,特别是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形态的中国禅宗,在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佛家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