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倡顺应自然,爱护身心,实现养身养心养德顺时的有机结合

提倡顺应自然,爱护身心,实现养身养心养德顺时的有机结合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主张“养身”与“养心”两者相辅相成,“养心”必须以“养身”为基础,而“养心”可以更好地促进“养身”。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应当既身体强健,又内心强大。[41]这段话指明了“养身”与“养心”的和谐并进对人的重要性。道家学说认为“养心”贵在“养德”,也就是如何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这一点与儒家学说对道德的重视相一致。

提倡顺应自然,爱护身心,实现养身养心养德顺时的有机结合

道家学说对养生问题的重视比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其他任何理论流派都强,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医学遥相呼应。比如《老子》中就陈述了不少养生之道,实际上道家思想中混杂着中医生命科学的一些内容。虽然渴求长生不死不太现实,但是注重身体健康无疑是第一重要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比名扬天下和家财万贯都要重要,而人们往往只有在身患重病、时日无多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牺牲身体健康来追求财富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最终必然得不偿失,再多的财富都换不回身体的健康。《老子》中这样讲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这段话富含哲理性,耐人寻味,相应的译文为: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物质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40]看来名利与健康之争在古代就已经纠结于人们心中了。这里老子以反问的形式告诫世人重身体、轻名利,知足才能常乐、平安。

道家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主张“养身”与“养心”两者相辅相成,“养心”必须以“养身”为基础,而“养心”可以更好地促进“养身”。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一主张相当有道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健康”一词的含义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各种精神疾病的出现。现实生活中每年都有一部分人因抑郁症而自杀,因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人往往情绪相对稳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常常能以乐观、积极的情绪去面对挑战;而一个身体有缺陷或者有疾病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怨天尤人、消极逃避的情绪。反过来,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不善于自我管理情绪的人,容易让不良情绪破坏机体的稳定与平衡,不仅“伤神”,而且“伤形”,诱发身体的各种疾病;而善于自我心理控制、调适、做到精神内守,则有助于促进身体各方面的新陈代谢,使大脑皮层保持活跃,使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应当既身体强健,又内心强大。“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将老子和庄子视为自己的老师,他专门作了《养生论》进一步论述了道家养生的有关思想:“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41]这段话指明了“养身”与“养心”的和谐并进对人的重要性。

那么具体如何来“养心”呢?道家学说认为“养心”贵在“养德”,也就是如何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这一点与儒家学说对道德的重视相一致。所谓“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一个具有良好品行修养的人,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往往能保持良好、稳定的精神状态,不会轻易被外界的人或物所影响。《老子》中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这段话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42]由此可见,善于自我管理、自我节制,自觉抵制物质的诱惑,凡事讲究合适的“度”,才是修身养性之道。老子中又有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第五十一章)这段话的译文为: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43]

在注重“养心”“养身”“养德”的同时,道家还强调人的情趣活动和饮食起居要“顺时”,即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不断对自身行为加以调试,以适应自然界的生、长、收及藏的规律,使身体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淮南子》也认为人应当自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不做与自然规律相违背的事情:“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淮南子》·原道训)这里的意思是:所以通达“道”的人必返于清净的天性,探究事物本性的人必归顺自然无为。以恬静养性,用淡漠修神,就能进入天然的境界。[44]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新鲜的空气等,的确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防止焦虑、烦躁及不安等不良情绪,有助于保持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庄子这样说道:(www.daowen.com)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庄子·天道》)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虚静、恬淡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休止则虚静,虚静则能鉴照万物而充实。心空虚即得平静,平静又转化为运动,运动与天道合则万物各有所得。行无为之道则能从容自如,从容自如的人,忧患不能留止于心,所以能长寿。虚静、恬淡是万物的本性,明晓此道而南面为君,就能成为尧一样的君;明晓此道而北面为臣,就能成为舜一样的臣。以此道处上位,就成为帝王天子的最高德行;以此道处下位,就成为玄圣素王的正道。以此道退隐闲游,海岛山林之隐士都会敬服;以此道出仕做官,辅佐帝王安抚治理人民,则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统一。[45]由此可见,道家虽然一直都强调人应当控制自己对名利的渴望,远离尘世纷扰,达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目的,但是这种“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恰恰是因为“无为”从而达到无所不为,只要有机缘像儒家那样“治世”,也可以怀着一颗从容之心,尽职尽责地为君为臣并成为明君贤臣。此外,从中也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喜好体育锻炼,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东方文化讲究静养,尤其是道家的思想,认为宁静、恬淡才是万物的天性。人在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中通过打坐、凝神等形式,可以以静制动,做到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平和以实现修养身心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