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崇尚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探析

崇尚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探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毋庸置疑,“道”是整个道家思想的基础,万物皆源于此。整个宇宙生成演变,相互统一,构成了以“道”为内在根源的一个统一体,其中也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与统一。紧接着,庄子又明确地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如点睛之笔,准确无误地表达了道家崇尚“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人与自然界的万物相融合、统一。这也是宋朝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观点所要表达的意思。

崇尚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探析

毋庸置疑,“道”是整个道家思想的基础,万物皆源于此。《老子》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人们一般认为是春秋时的贤哲老子所作,它又被称为《道德经》《道德篇》及《老子五千言》。这部书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必读书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售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那么什么是“道”呢?能够简单被人理解并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道”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玄而又玄,需要人静下心来仔细揣测、琢磨的东西。《老子》中有许多句子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开篇部分就是描述耐人寻味的“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这段话表明:“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28]由此可见,“道”并非一目了然,其深奥性非一般人所能解释清楚,我们应当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接下来,《老子》对“道”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29]

在老子看来,“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万物诞生于其上,而且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又最终统一于“道”。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质,但是它们因为共同诞生于“道”并复归于“道”而具有某种内在的同质性与同构性。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整个宇宙生成演变,相互统一,构成了以“道”为内在根源的一个统一体,其中也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与统一。《老子》中有云:“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第四十一章)这里的意思是: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30]“道”是无形的,无形的东西才能诞生并包含一切有形的东西,可见道家关于“道”的论述包含着对宇宙起源问题的思考。《老子》中如是说:“天下万物生之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

《老子》所表达的“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也得到了体现。《齐物论》以大量的笔墨表达了“齐是非”的观点:“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作“道”。[31]这段话说明,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相互之间存在联系,即便是相对立的两个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互通有无,万物归根结底是同一的,理解它们同一的关键就在于“道”,“道”是超越于任何相对事物之上的一个绝对。紧接着,庄子又明确地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句话如点睛之笔,准确无误地表达了道家崇尚“万物一体”的自然整体论思想,人与自然界的万物相融合、统一。(www.daowen.com)

这也是宋朝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观点所要表达的意思。他在《西铭》中这样说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段话的译文为:《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32]张载的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气”是一种极细微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幻想之物,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和万物一样,因此人们要爱一切人,如同爱自己的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爱天地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