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人与天理及道德的合一

追求人与天理及道德的合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重视伦理纲常,讲究治理天下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其视域中的“天人合一”常常是指人与天理及道德的合一,尤其是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人的德行、操守联系在一起。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人、天(自然)与道德是三者合一的。

儒家重视伦理纲常,讲究治理天下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其视域中的“天人合一”常常是指人与天理及道德的合一,尤其是将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人的德行、操守联系在一起。《中庸》中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4]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天命与人的德性之间的关系,上天将天理赋予人形成人身上的品德,遵循人的本性来行动就是“道”,圣人将“道”加以阐释并对民众进行相应的教化就是“教”。《中庸》中又有云: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25]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钱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26]显然,一方面,这里提及的“天”能够化身万物,因而指的是自然界,同时它自身也被拟人化了,像圣人一样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道德主体意义上的自然;另一方面,只有至诚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至诚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道德修养境界,这一境界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是相同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人、天(自然)与道德是三者合一的。(www.daowen.com)

透过“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旨在通过使用最简洁的话语来描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状态。儒家“天人合一”的精神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恰恰相反,自然在西方哲学视域中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被动的客体,与人之主体存在明显的界限,人以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而著称。而在中国哲学中,自然则是与人类主体融合在一起,甚至某些时候达到了主客体不分的境界。在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引导下,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与人本为一体,不可分割,人应当以复归自然、与自然相融为追求目标。既然自然并非人的外在对立物,不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那么人应当听从本性的召唤,更多地俯下身段聆听自然的声音,更多地体悟人与自然的契合,将人的生命活动、生活方式主动地融入到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而为一、和谐无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