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

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仁者爱人”扩展到自然界,主张对自然界的万物也要有仁爱之心,理应善待万物,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从而扩大了“仁爱”的范围,将自然界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这里提到的“爱物”即指以仁爱之心善待万物,君子不仅要善待家人亲戚、善待他人,还要爱惜、爱护大自然的万物。

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

儒家强调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修己安人”“安身立命”,将提升自我的人格修为作为第一步,对自身严格要求。《大学》中这样说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3]由此可见修身的重要性。在涉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和为贵”。对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解决办法是“顺天命”;对于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解决办法是“仁”和“礼”的统一;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对“人”的反思是很深刻的,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分析也是鞭辟入里。他和学生在谈到道德上各种类型的人时,就有“圣人”“仁人”“善人”“大人”“小人”之分。“仁”是孔子思想的关键字眼,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论语》记载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爱”是“仁”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仁者爱人”扩展到自然界,主张对自然界的万物也要有仁爱之心,理应善待万物,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从而扩大了“仁爱”的范围,将自然界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

这一点与西方学术界主张的“生态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论语》中曾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尔》)这里的意思是说,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来大面积地捕捞鱼,并且反对射死晚上飞回鸟巢休息的鸟。由此可见,孔子主张不能对动物赶尽杀绝,而是有所选择,既能满足自己一定的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其他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孟子也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里提到的“爱物”即指以仁爱之心善待万物,君子不仅要善待家人亲戚、善待他人,还要爱惜、爱护大自然的万物。(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