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张人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

主张人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儒家思想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目光从个体的“小我”扩大到宇宙的“大我”上,能够时时刻刻将自身与宇宙万物密切联系,并试图超越“自然人”的局限,达到“贤人”的更高层次,甚至最终能够成为极少数的“圣人”。《中庸》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样态。

历代儒家思想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目光从个体的“小我”扩大到宇宙的“大我”上,能够时时刻刻将自身与宇宙万物密切联系,并试图超越“自然人”的局限,达到“贤人”的更高层次,甚至最终能够成为极少数的“圣人”。“自然人”主要指一般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往往聚焦于自己的生活,为谋取自身的利益而奔波;“贤人”指那些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德行较高,能够将自己的生命活动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自觉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而“圣人”的思想境界最高,目光长远,胸怀天下,关注的是整个宇宙的和谐,旨在为促进宇宙的整体和谐而贡献自身的力量,达到“圣人”层次的人少之又少。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样态。《中庸》为战国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通过门徒将自己的思想传给了孟子,可谓承前启后的一位思想家。《中庸》中讲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1]这段话描述的是一幅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世界图景,人与自然高度统一,万物孕育于自然中,各居其位,世界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冯友兰对此评论道:“后来的儒家又把‘中’与‘和’联起来。照这个说法,整个的宇宙是一个‘和’。整个的社会也是一个‘和’。照这个说法,这些‘和’是由其中的各个对立面的‘节’构成的。‘节’就是‘中’,‘中’就是一方能维持对方的存在的界线。维持着这个界线,就可使一个统一物的量变不至于成为质变,可以维持已有的平衡,维持现状。”[22]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相与之际”(《汉书·董仲舒传》),讨论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存状态、生存关联问题。他提倡“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个小宇宙,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个“大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